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1140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按时序归纳井田制由出现到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租佃关系由产生到日益普遍化的历程。(时空观念)2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的原因。(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知识点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1)背景政治上: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2)出现:商周时期。(3)内容所有权: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

2、体耕种。“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井田制的瓦解(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易错易混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点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战国时期。2主要形式表现特点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

3、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地主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3.土地兼并(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统治阶级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分配土地,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4进一步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2)到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误区警示(1)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而是国家手

4、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2)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知识点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期,租佃方式就已产生。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3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2

5、)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图解示意租佃关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史料一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解读注意史料一中与对比可知贫者与富者拥有土地之悬殊。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史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解读中“莫不”是双重否定。思考(2)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6、?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观念:热衷于买田置地。原因: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2)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3)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的商业资本加剧土地兼并。2影响(1)消极影响: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2)积极影响: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

7、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经营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租佃关系史料一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来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解读指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取的收入。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的经营方式?【提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史料二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解读意指租地收入。思考(2)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

8、么?【提示】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其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2特点(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租税,地租以实物为主,又分定额租和分成租。(2)主要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3)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

9、生联系。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被废除,以私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确立。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则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3租佃关系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伴随土地兼并而出现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1.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

10、史上的文字记载。右图为甲骨文中的“田”字,考古学家对其展开积极研究,认为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A“盘古开天地”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相地而衰征”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B图片为甲骨文字,因此,该土地制度出现在商周时期。A项为远古传说;C项为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内容;D项为西汉时期王田制的内容,均排除。2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对引文中“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有权对土地世代使用D主要由奴隶集体耕种B材料叙述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故B项

11、错误,符合题意。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CA项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项。4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C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5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土地公有制B井田制

12、C均田制 D租佃制C北魏至唐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6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椅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这表明当时()A流民问题严重 B商业发展受阻C租佃关系普及 D政府不抑兼并D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此现象,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

13、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材料二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第(3)问,从材料三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答案:(1)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