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7511124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面积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算技能,渗透应用意识,体会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题目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设辅助未知量,用式子正确表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将复杂的问题适当分解,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2、,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如何计算来引入。2、学生自己口述一个与面积或周长有关的一元一次方程,再找其他同学迅速解答。解决应用题的步骤是哪些?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探究据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2,现要在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问题1:动手画一画,可能有哪些划分方案?分割线的位置有哪些条件决定?(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探寻解题思路,使学生先从总体上明确要做什么,然后考虑怎样做的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多策略解决问

3、题,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明确了以下问题(1)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2)分割线的位置要通过计算确定(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逐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2 利用第一种分割方法,如何解这个应用题?(设计说明:在学生完成热身练习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就能顺利列出方程,之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是因为找到思路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能否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计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务必在这个环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提示:将本题与准备题比较一下,有哪些方面可以借鉴?如何表示分割后两块地的面积?分析: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

4、量的分别为a 和 2a若按如图所示的方案种植,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和BCFE.设AE=xm,BE=ym,则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是100Xm2,100Ym2甲、乙两种作物的产量分别是100x,100y2,根据题意,列方程组为 xy=200100x:100y2=3:4解:如图,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和BCFE.设AE=xm,BE=ym,根据题意得得 x =120y =80于是可得如下分割方案: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20m处,作这条边的垂线,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土地.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问题3 利用第二种分割方法,学

5、生解答这个应用题。(设计说明:学生仿照第一种方法写出解答过程,一方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如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法的重要性,将举一反三落到实处)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角的认识,形成初步技能。)1、如图,周长为68 的长方形 被分成 7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长方形 的面积2、课后练习题1、2四、反思总结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3注意的问题:()认真审题,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解出方程组时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准确度.()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3、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 ;设元:用 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列方程组:根据 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利用 法或 解出未知数的值;检验并答: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然后作答.六、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