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10750982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下5月月考语文试题(精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岔三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5月月考试题1、 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要求进行默写。(10分)(1)蒹葭萋萋, 。(蒹葭)(2)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4)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大道之行也(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诗人渴望天下穷苦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诗句是: , 。(8)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中突出卖炭老翁心情矛盾的句子是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一离开赵庄,月光就显得格外的jio ji( )。(2)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

2、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ng wng( )。(3)当鼓声ji rn r zh( )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4)那时候自己对rn qng sh g(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B.他总是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没有人理他。C.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D.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4.下面一段话有四处语言毛病,其中修改

3、不当的一项是( )(2分)近日,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展出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文明生态美丽中国” 的摄影比赛。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16幅,题材波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通过摄影人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伟大祖国的自然环境之美、人文社会之美。可以堪称一幅建设中的“美丽中国”全景图。A.第句,在“比赛”后面加“的获奖作品”。 B.第句,将“波及”改成“涉及”。C.第句,将“展示”改成“体现”。 D.第句,删去“可以”。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

4、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6、名著填空(3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是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苏联作家 (人名)的小说 ,文中主人公是 。2、 综合性学习阅读(7分)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生”的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老师献爱心】7.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

5、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2分)【同学在参与】8.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你也在行动】9.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泰微课”资源自学高中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3分)三、阅读理解及分析(40分)(1) 阅读蒹葭,回答下列10题。(2分)蒹 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

6、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0. 诗中许多词句是相同的,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 文言文阅读(10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

7、,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 (4)而或不达于事(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2)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13.(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2分)(3) 记叙文阅读。(10分)母亲的心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

8、地守护着我。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母亲的

9、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10、。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然泪下!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14、文章以螃蟹为线

11、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段的主要情节。(2分)(1)“我”想吃螃蟹; (2) ; (3) 母亲捞起螃蟹; (4) 。 15、阅读文章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2分)16、 第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17、品味第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2分)18、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2分)(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第1720题。(10分)呦呦之蒿,中国神药1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

12、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

13、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