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674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A B C D答案C解析“东西由于某种运动得以存在”说明物质是运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观点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观点错误。答案选C。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A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

2、的,静止是绝对的答案C解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正确,D错误;观点既看到了竹排的运动,又看到了青山的静止,并不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也不否认运动的绝对性,A、B说法错误。3漫画反映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A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答案B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呢”,说明规律是看不见的本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4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神

3、秘消失。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等到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的措施时,已无力回天。材料启示我们()A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事物B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C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答案B解析A、C与材料主旨不符。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错误。古楼兰的消失表明,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B符合题意。5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等,我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的土壤面积已经很大,因此,培育健康土壤刻不容缓。培育健康土壤,需要()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

4、染土壤行为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解决土壤问题的具体方法A B C D答案D解析由于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等,我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的土壤面积已经很大,因此培育健康土壤需要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土壤行为,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排除。6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承认了世界是运动的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 B C D答案A解析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自我发展”,肯定了运动。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运动是绝对观

5、念的运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符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其是否否认静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精神是载体。故选A。7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致的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A B C D答案C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肯定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坚持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与题意不符,不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看到了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与题中观点相一

6、致,应选;“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与题意不符,不选。8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某市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以虫克虫”的办法()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A B C D答案A解析害虫和其天敌昆虫之间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虫

7、克虫”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联系为人类造福,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类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观点错误。“以虫克虫”的办法是人类利用规律的表现,但其本身并不规律,与题意无关。易错点一把物质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混为一谈9“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一说法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A解析“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强调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说法错误。易错警示本题的易错点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8、区分不清,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本质,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除了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诸多属性,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易错点二把认识和利用规律等同于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1020世纪初,美国某森林中狼群和鹿群共同生活。为了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狼的数量越来越少,导致鹿群疯狂增长,它们吃光野草,毁坏林木。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制定“引狼入室”计划,森林又焕发勃勃生机。“鹿群成灾”的事例表明()充分发挥主观

9、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做事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A B C D答案C解析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和创造。符合题意,尊重规律才使得森林焕发勃勃生机,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符合题意,不尊重规律,导致鹿群疯狂增长,说明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表述错误,做事能否成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故选C。易错警示本题的易错点是把认识和利用规律等同于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并不

10、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消灭或创造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规律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11(上海高考)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D符合题意;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唯心

11、主义倾向,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B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的实践获得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不选。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1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科学去产能。答案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去产能”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因此,科学“去产能”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解析本题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别从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等方面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