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0544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37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编汇总)(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2、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空气是不良热导体过程与方法: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

3、原理。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的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热的不良导体的作用后,再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应用,自己发挥想象、动手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的重要。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归纳,培养他们的分析

4、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上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现在结合教学原理,我制定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3分钟我出示各种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去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杯子的制作材料?引入新课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比较接近生活实际,从而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二)观察猜测 突破难点 6分钟向学生展示三个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陶瓷杯、塑料杯。倒入等量的热水,并让学生做猜测,几分钟后各水杯的温度怎样变化呢?学生对三种不同的杯子并不陌生,可以说很熟悉,当真正要了解其原理的时候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了,所以学生渴望新知的

5、欲望便表露出来,如加以引导,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前面课时进行联系,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了愿望。在猜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发挥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会很自然的想到杯子的不同材料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于是提出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突破了难点,在等待降温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杯子外壁的温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三)应用知识 动手制作 12分钟 在学生建立在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后,我让各组的学生发挥想象,每组四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保温杯,为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我走入学生当中,提醒他们必须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水量的多少,温度测量的时间等等,四个组

6、员分别承担度数、计时、记录等工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性,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作用。(四)展示成果 体验乐趣 9分钟在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时,我乘胜追击让各组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由于时间关系,为将本活动顺利进行,将磨具中得到大小相同的适中的小冰块分发给学生,比比谁的冰块融化得最慢。赢的小组赢得两颗星星,输的一方也能得到一颗星星。让学生体现比赛的乐趣。这个活动也完善了保温就是保持温度的概念。课堂的活跃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比赛结束后像赢的一方表示祝贺,当然输的一

7、方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五)练习巩固 知识反馈 8分钟采用课后作业,逐步加大知识的迁移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训练了抽象逻辑能力。也帮助老师及时的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查漏补缺。(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2分钟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这样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问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下课之际,我向学生布置“你是否还有更好的保温办法呢?”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让科学走入他们的生活。板书设计: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水温降得慢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

8、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教科版三下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 说教材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共四部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本单元获得的学习经验还可以帮助他们在第

9、六单元冷与热中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本课共有4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及“思考和讨论”。在这四个活动中“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这两个活

10、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有一些是重复的,而它们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一直身陷在一组又一组的实验材料中,没有思考的时间。因此,我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用一组材料进行两个活动的探究,既省时又省力。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他们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如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铁在水中是沉的。但对相当多的物体的沉浮认识是模糊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因此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的精神,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一)教学目标

11、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二)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

12、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四)教学准备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

13、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2、学生用: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五)教学流程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

14、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

15、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