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0523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西游记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 四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古典作家吴承恩用他手下那支生花妙笔,倾心撰就了一部堂皇巨著西游记。作者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大胆地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用纵横驰骋的绚丽幻象,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宏大的结构和壮阔的场景,加上离奇优美的笔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琦玮璀璨、神奇莫测的神话世界,曲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图景。由此西游记成为了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并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被称为我国明代小说的“奇书”。 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结构,一

2、直到小说的神魔结构,小说的世俗化,小说的幻想艺术,小说的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从各方面对西游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作品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想提出来分析的,却是小说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 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

3、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只是对社会生活作旁观的、不负责任的挖苦和批评,而且对理想人物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实际上,西游记的诙谐性是一大特色。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明代陈元之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 滑稽之雄”。诙谐性是西游记所特有的重要艺术特色。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在这里,笔者试就西游记所体现出的滑稽诙谐来说说它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 一、西游记

4、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一)故事情节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幽默小说,充满了中国式的幽默,用孙悟空的话说,就是“我这笑中有味”。(第三十二回)一部西游记,充满了谐谑,也充满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这一特点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可谓比比皆是。例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师徒四人离开流沙河,又来到一处境地。有黎山老母、南海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作美女来考验四人的求佛之心。孙悟空与沙僧倒也罢了,“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以至于后来他按捺不住,暗地

5、里跑去与众女“私订终身”,在后堂又与众女玩起了“撞天婚招女婿”。最后又穿上了“珍珠汗衫”,却落了个“疼痛难禁,绷杀我了”的后果。看到这些令猪八戒丑态百出的场面,真个使读者忍俊不禁。 又如第三十四回,孙悟空与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相斗,不小心被妖怪的紫金葫芦吸了进去。这葫芦装人,只消一时三刻,就化为脓了。妖魔只等摇得响再揭封口的帖儿: 行者听得道:“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等我撤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又思道:“不好!不好!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 你看,在这要命的

6、时候,他担心的却是污了直裰!哪有半点畏惧之心,也使读者不禁莞尔,从而使这一形象更加完美饱满。也正印证了唐僧评价他的一句话:“别人胆大,还是身包胆;你的胆大,就是胆包身。”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幽默。 作品的故事情节中还体现出了一种冷嘲热讽。锋芒所向,远远越出个人性格缺陷以外,它更深刻的指向具有社会性原因的弊病。因而冷嘲热讽所引起的审美快感,是直接对这种弊病和产生这种弊病的社会性根源的斥责和批判。第四十四回写车迟国灭僧的情景的办法是:“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种夸张是滑稽笔墨,但作者把气氛渲染得越恐怖,事情就越显得荒唐,嘲讽的意图也

7、就更强烈,读者由此所引起的讥笑中当然也就包含有更多的批判性,带有对这类现象的深刻的否定意义。同一回,孙行者等变三清捉弄妖精,猪八戒把三清神像丢进“五谷轮回之所”;接着,小说写了呆子的一番祝祷:“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语气和行为都类似恶作剧,但浓烈的诙谐意味中渗透着深刻的含义。不仅包含着鲜明的爱憎倾向,实质上还表明了对某些事物的批判。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迭荡起伏,饶有趣味。当人们被作品诙谐性的描写所感染而欢然失笑时,是以最坦率最诚实

8、的态度,表示了对这一诙谐性描绘所针对的某些现象和事物的微妙的倾向性,透露出对作者通过描绘所寄寓的美好启示的衷心接受。 (二)小说的语言 西游记小说中语言的滑稽诙谐性可谓一绝。小说的滑稽语调,妙言趣语,常常是冲口而发、了无定则,既能解颐,又耐寻味,例如第二十六回,三星来到五庄观,作品写道: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

9、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来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 作者在这里用了插科打诨式的描写,随意点染,却又妙趣横生,表现为一种滑稽意味,又如第三十二回,有个日值功曹来报信,说是前面有一伙毒魔狠怪,吓得唐僧魂飞魄散。孙悟空却满不在乎地与功曹所变樵子开玩笑,讨论妖魔既要吃他们,不知怎么吃法,说什么蒸着吃,“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樵子道:“和尚不要调嘴。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僧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哩。”行者道:“发几个昏么?”樵子道:“要发三四个昏哩。”行者道:“不打紧,不打紧。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好

10、大圣,真个全然无惧!在这里,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演化,信笔穿插,轻松愉快的语气既表现了孙悟空乐观的精神,又给人一种愉悦感。让人在紧张中得以轻松,又有情不自禁的笑意。 作品的语言中还体现出一种幽默感,在诙谐中多了些含蓄和深邃。作品在第三十二回中写道,猪八戒爱偷懒,派他巡山满肚不痛快,一路走,一路嘀咕:“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走。还不够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寻了山,就了其帐也。”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猪八戒愈发作得狠,他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不良习气就流露得愈充分,诙谐性也更浓厚,读者也就

11、更觉好笑。笑声中,人们也就更明确地理会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寓的意图。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生动有趣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光怪陆离的传说等,还在于它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独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而作者在对艺术形象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滑稽诙谐的特点。 (1)孙悟空的形象 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这个猴头恐怕是被创造得最完整的神话英雄形象。他神通广大、法力无比,曾是花果山为王,又上天宫、下地府、闹龙宫,自号“齐天大圣”,弄得乾坤不得安宁;最后他皈依佛门,力保唐僧西天取经

12、,历经艰险,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作者对他的喜爱自不必说,他也因为人们的热爱,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的滑稽诙谐之处可谓不胜枚举。正如第六十六回,孙悟空因与黄眉大王的战斗失利而烦恼,日值功曹说:“大圣,你是人间之喜仙,何闷之有?”这“人间之喜仙”确实是对孙悟空性格的一个极妙概括。他总是那样乐观,从不知晓畏惧,对任何困难总有办法解决,“乐观”成了他的天性。面对天兵天将,他是“呵呵笑”地抵抗;取经路上,遇到妖魔鬼怪,他是“笑唏唏”地战斗。此外,他“好玩”,对很多事情都是游戏人间的态度,这就导致了他故事的喜剧性。 孙悟空喜欢捉弄人,特别是猪八戒。第三十八回,在乌鸡国,他利用猪八戒

13、贪财的特点,哄骗八戒去背国王的尸体;第七十六回,猪八戒被妖怪所抓,浸在池塘里待宰时,孙悟空变个小飞虫进去,又装作阎王差来的勾司人索要八戒的私房盘缠。更不用说他在平顶山装作要吃猪八戒的耳朵(第三十四回),在朱紫国揭皇榜却“栽赃”八戒(第六十九回),就是在车迟国,他在与羊力大仙斗法的过程中也把八戒吓了个半死。也许确实因为猪八戒心眼实,好捉弄,但同时也体现了猴子的玩耍之心,有趣与好笑一览无余。另外,他哄骗小妖是家常便饭,戏弄妖魔也是常事,甚至连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他也是谐谑一番。可见,孙悟空天性幽默滑稽。作者没有忽视孙行者作为猴子的贪玩好耍,在描写孙悟空的降妖伏魔时,就不再单纯客观的再现现实矛盾和对

14、抗的一般情形,而是把矛盾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残酷性转化为奇幻的戏剧性,转化为孙悟空愉悦心性的“好耍子”,这就将斗争的哲理,通过孙悟空的自娱活动,有趣的表现了出来。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唐僧是西游记中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作为一个失去昔日光彩的主角,他在作品中是以一个虔诚而庸弱的精神领袖面目出现的。作者描写了一个唐三藏,既让孙悟空们把他尊为师父,奉为领袖,却又处处调侃之、嘲讽之、贬损之,这不正体现了他喜剧的地方? 在唐僧所经历的诸多灾愆患难中,“金蝉遭贬”是第一难,最不为人注意。对此,小说曾多次提及。说唐僧原是如来佛第二个弟子,叫金蝉子,因为轻慢佛教,甚至在听佛说法时打盹,所以被贬东土,托

15、化作人身(第八十一回、一百回),这一前身安排是值得玩味的。从佛教来说,一个本来对佛不感兴趣的人,“发愿往西天拜佛求经,遇妖精就被捆,逢魔头就遭吊,受诸苦恼”居然也得成正果,这难道不值得玩味?因此,从唐僧人生的安排来讲,这也就幽了一默。后来唐僧为了取经说出了豪言壮语,唐王的饯行,众僧的称羡也将声势扬得很高。哪知到了后来,面对通天河一望无际的水面,他竟声音哽咽地对孙悟空说:“徒弟呀,我当年别了长安,只说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遥!”(第四十七回)他还说过出发之时“贫僧不知有山川之险”(第四十八回)。唐僧的实际表现因有了这一对比,更富于喜剧色彩。更不用提一路他露不完的“脓包相”,哭不完的伤心

16、泪,扶不起的软骨病,比起他当年的“弘誓大愿”,差之十万八千里。正如孙悟空所说:“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试问,一个如此“脓包”、毫无所长的无能之辈居然被奉为师尊,扛起了西天取经的大旗,实际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这不是滑稽是什么?作品中显露出的幽默讽刺在此一览无余。 猪八戒在作品中同他的行者师兄一样,也是个令人捧腹不禁、笑声不断的人物。他那呆头呆脑、憨厚可爱的性格,使他成了作品中产生笑料最多的人物。作品滑稽诙谐的风格,在他身上也体现得最充分。取经之前,他曾在高老庄抢婚,做了和尚后,也是恋恋不忘他的浑家。真是个有情义的和尚!也算是“六根未净”的“花和尚”了罢?此外,他还贪吃。为了口福,他的贪睡和偷懒都不见了;而由于嘴馋,他也常常丢人现眼,轻者受大师兄戏弄,重者遭妖魔欺骗。但当他成了净坛使者,有机会吃个饱时,“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第九十九回)。所以,他是想吃没有吃,可以尽情吃却不能吃了。猪八戒成佛,幸耶?不幸耶?怕也只有处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