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0492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课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进酒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2010年3 月 31日 第五周 星期三 上午 第三节课题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鼓励学生背诵全诗教学重点1、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2、 背诵全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教学设想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

2、诗歌,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诗歌感情。教学工具小黑板、录音播放设备、将进酒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见 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二、背景介绍、解题1、解 题2、背 景三、诵读训练,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朗读,纠正字音2、自习五分钟,理解诗歌大意3、通过问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解析诗意,把握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内容,提炼信息,从而把握诗句中体现出的不同情感,并且根据分析出的不同情感,指出朗读的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诵读提示一】这

3、两句诗朗读时要注意先“高亢”后“悲伤”的情感把握,重读“悲”字。【诵读提示二】这几句诗朗读时,要节奏稍许明快一些,展现出“乐”情,不过,仍不能过于明快,还要注意“愁”情的贯穿。【诵读提示三】这几句诗,李白的愤慨之情尽情宣泄,故而,朗诵之时,要加强语气,注意重读。【诵读提示四】自然而然,这部分朗读时,要注重配合作者的“狂放”之情,要将这种情感通过节奏的加快展现出来。2、总结把握全诗主旨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五、拓展阅读(通过对诗歌句意的解释,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作品中那豪迈奔放的特点。)六、作业布置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

4、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仕途失意,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小黑板出示】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板书课题】【点拨】“将进酒”中的“将”读“qi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

5、”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个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等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明确】形象:大醉,酣睡不起理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

6、明确】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引言】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

7、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下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

8、“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解析】“欢”“乐”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9、”,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

10、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

11、“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解析】本来,李

12、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跌宕起伏,不落俗套:悲 欢 愤 狂,作者因“愁”而纵酒寻乐,又因“愁”而愤怒不遏,最终因“愁”而狂放失态,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提示】通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刚刚课堂上的诵读

13、提示有个更好的理解,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小黑板出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

14、遇的牢骚、愤懑。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1、 背诵将进酒2、 搜集李白其他诗歌【附板书】将进酒 李白愁悲 欢 愤 狂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区分选修和必修在诗歌教学中的侧重点,把课堂由原来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转移到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拓展上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反复吟咏诗词,在吟咏中把握节奏,在吟咏中感知意境,在吟咏中体悟感情,使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角,让文本在生本的意识下,散发璀璨光芒。【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它不仅体现出了诗人狂傲不羁,洒脱豪放的人性光芒,而且更多地交织着作者理想与现实强烈冲突后的深沉苦闷。诗歌采用古乐府诗的形式,句式参差错落,韵脚转换自然,长短句相杂,韵律回环往复使得诗词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作者为使感情表现得更加充沛,采用雄奇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比兴、对比、用典散落于文间,诗歌丰富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让作品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如黄钟大吕振人肺腑,撼人心肠。【教学目标】一、 指导诵读,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