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0480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53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历史考点整编汇总(精华)(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考点整理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建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注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补充:社会性质 夏商周三代: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强盛时期。春秋: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战国: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 分封制:含义:分土封侯,封邦建国。 性质:属于西周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也是西周的地方行政

2、制度。 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对西周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对象:王族(是主体,又叫同性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有很大的独立性。 评价: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B局限:由于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开始挑战王权。 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A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

3、妻所生长子)B以血缘关系维系。 C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一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是通过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分配继承制度)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A周王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B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C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D卿大夫对于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周王是天下共主;嫡长子继承制;其他众子降级分封制;大宗小宗之分。)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

4、,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几圈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背景(原因与条件):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各诸侯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进行战争(即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经过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时间:公元前期

5、230年公元前期221年过程:秦国先后灭了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结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2、皇帝制度: 创立者:嬴政由来:三皇五帝。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地位与功绩,把三皇五帝名称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子孙千万世传承,永掌政权。影响: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1912年)皇帝制度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权至上:

6、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控制调动军队的虎符。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帝独尊:皇帝拥有独尊地位,自称为“朕”,其命令为“制”或“诏”,所用玉印为“玺”。显示其威势的神圣。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位: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包括宰相);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设的,由皇帝兼任)4、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春秋出现建立过程: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内容: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将全国分成36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长或县令。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发展。 5、归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作用中央官制的创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中央官制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加强了皇权并一定程度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地方郡县制度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

8、了祖国疆域的基础。秦朝确立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 时间:西汉初年, 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即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封国制); 封国与中央的关系: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封国有时会与中央对抗。(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结果: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名称与职权: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

9、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 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运行次序: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吏、户、礼、兵、刑、工特点: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并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立目的:为巩固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管辖辽阔的疆域。设立: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10、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由中央的宣政院管理(中央首次设行政区辖藏)。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朝代选官的依据察举制汉代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不注重才能)科举制隋朝至清朝考试成绩变化概况: 科举制度:原因: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过程:开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11、,科举制形成。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衰落明清推行八股取士评价:A意义: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B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才人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了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废丞相: 原因:

12、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程: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即废丞相,权分六部。)结果: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设内阁:设立过程:A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助他处理政务,很少参与决策;B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C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批阅奏章的票拟权。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13、侍机构。(阁臣的选任、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影响: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设立:时间:清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 开始目的: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归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官制演变脉络:秦朝三公九卿制

14、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2、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脉络: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3、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4、演变趋势:A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B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是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6、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最突出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又可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消极影响: 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1、从刀耕火种刀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时期,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到,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