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0333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方针教案课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胡明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2、 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3、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

2、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

3、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

4、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戊戌政变(wx)显宦(hun)叱咤风云(zh)莅临(l) 迥乎不同(jing)短小精悍(hn) 激亢(kng)箜篌(knghu)酣畅(hn)蓟北(j)涕泗(s)四、研习课文: 1、 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

5、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明确: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

6、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语言:旁征

7、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 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

8、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

9、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

10、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

11、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

12、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五、小结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六、知识链接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

13、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2、 闻官军收河

14、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

15、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