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49596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剩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于是,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

2、端漂移。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

3、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表示,科学发展越现代,越返璞归真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处。马克思主义既关心自然科学的进步,又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宣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互为因果、偶

4、对平衡的存在状态。他们无疑是趋向于站在桥中间看世界的。他们的思想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被中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本来就有中西文化融汇的属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中国落地,并且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摘编自陈克恭站在桥上看世界哲学桥梁与三种思维方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站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B. 中国的中医学、国画都体现了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方式,而西医和油画却没有

5、。C. 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象,要用整体关联思维。D. 马克思主义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故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中国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优劣。B.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而且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C.文章论述东、西方哲学思想时,基本上都按思想源头、基本特点、存在不足的顺序。D.全文按照“总分”思路,开篇点明论述对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论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卡普拉所讲的中国传

6、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应是指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B. 中国文化单向发展是指根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更多倾向于向自然一端漂移。C. 西方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思想缺陷。D.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中间段看世界的,既关心自然又关注社会,其唯物辩证法具有中西文化融汇的属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

7、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摘编自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2017 年 4 月 17 日

8、台儿庄新闻网)材料二:弘扬践行优秀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以家谱为重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摘编自以修志编谱传承历史文脉优良家风,2016 年 12 月 29 日光明日报)材料三:(摘编自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材料四: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每逢佳节倍思

9、亲,思念发自眷恋亲朋的心灵感触,也源自注重孝亲、注重家庭的文化自觉。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承不竭,让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千家万户定会更加和美幸福,国家和民族定会更加和谐安定。(摘编自“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2018 年 2 月 23 日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0、 )A 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且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B 优秀的家风、宝贵的家训已经重归诸多普通家庭,重视家风将成为现代文明的标配。C 延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是根祖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D 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媒体信息、专业咨询等,呈现出多元化特征。5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家风是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家族经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也能对家长教育子女产生影响。B 优秀的家风并不都强调“精忠报国”“廉洁克制”等大的原则,它们更强调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C 媒体信息在充实家长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方面所

11、起到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D 家风既能反哺自己,也能黏合家庭,有利于子女和家人,更能影响大众道德水平,带动社会风气向善向美。6怎样才能有效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回到冰川马温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

12、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

13、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那

14、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

15、。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回到冰川”,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B.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C.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 D.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