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48376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信息解读题举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信息解读题举要2014 年高考四川卷考试说明样题 13 题:13 (2012 年北京文综卷第 37 题) (36 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 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 分)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

2、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 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 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 20世纪 20 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2)阅读材料三和图 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 的原因。 (8 分) 材料四 自 19 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

3、存在争论,1817 年和 1822 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 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 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 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 年总统签署防洪法 ,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水

4、与人类文明进步”关 键词表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 3 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 4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 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说明】本题以“水与人类文明进步”为主题立意,从水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三个层面组织材料设计试题情境;在试题的内容结构上,分别选择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古今关联、中外贯

5、通的特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多重能力。回应主题“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珍惜资源、爱护人类的家园的价值取向。第(1)问,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对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准确地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新课程教材知识体系下,需要考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第(2)问,考查考生从文字和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考生概括归纳“地理因素、实业家个人的努力、政府的经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作出合理阐释。第

6、(3)问,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特点,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较第(1) (2)问能力考查要求相应提高,不仅要求考生归纳字面信息,而且需要考生分析整个材料后再与所学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进行综合性解读。首先,要能发现贯穿本题两条线索,一是美国联邦中央政府内部的横向分权,一是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然后围绕这两条线索,调动相应的知识,选择对应的素材分别回答。最后,归纳概括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第(4)问,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试题对从低到高各层次的能力皆提出了要求,尤其需要考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想象能力,用一条线索将古今中

7、外看似不相关的若干历史事物联系起来,把散乱的史料信息综合整理成具有逻辑、可以理解的“历史知识” ,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学”的深层内涵,试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同时,要求考生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参考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2)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事业救国思

8、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 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 1936 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

9、。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4)示例: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关键词: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添加的关键词:漕渠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考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代经济发展与美国宪法规定的制约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

10、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2)题以南通为例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题分析说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第 13 题选自 2012 年北京文综卷第 37 题。该题以“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主题立意,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四川高考命题特点。该题的选用预示今年高考命题将继承以往四川历史试题的命题风格,但同时又有创新,特别是该题第 4 问的主题设计,具有导向性。应用(每日一练)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

11、法制化、常规化 ,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 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 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 。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 从材料一中的、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4 分)材料二 两宋时期两浙(江苏及浙江地区)之富为国之所恃,当地皆以奢侈为美为荣,浙东经济思想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南宋时期的陈亮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言道“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人之不折也” 。他成为浙东经济思想永康学派代表人物。(2)在材料二陈亮对王安石

12、变法的评价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的变法内容,对上述材料给予说明。 (10 分)2近代欧洲的社会生活、城市交通变化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轨迹,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纪末、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 1750 年至 1850 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

13、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1)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一进行解读说明。 (12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英国的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发展,基本上由私人投资者进行建设、运营、管理,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例如:到 20 世纪初期伦敦地铁依然由 6 个独立运营者运营,换乘不衔接,票务系统不统一,管理十分混乱。二战后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作为逐渐不被接受,而且由于战后公共交通的大规模建设无法由私

14、人提供。1945 年艾德礼工党政府上台,不但对公共交通进行计划和管理,还通过企业国有化直接成为了公共交通的提供者,并负有监督的责任。50、60 年代,是英国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和发展时期,但从1945 年到 1979 年,政府公共服务开支不断扩大(包括公共交通政府投资和补贴) ,并于1975 年达到峰值,占国民收入总值的 488%。1979 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对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然给与了相当程度的扶植政策和资金投入,并且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2)结合所学,从英国政府作用发挥的角度(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 ,对材料二进行解

15、读说明。 (12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 (1)选答: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及文化和生活方面的一系列汉化措施。(4 分)选答: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4分)(2) 层级一:选择王安石变法中选择青苗法、均输法任一角度,史实表述准确(4分)选择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4 分) ;选择均输法:掌握地方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统一收购和运输(4分) ;层级二:答出陈亮对该变法内容评价认为青苗法损害大地主、商人利益(2 分)或者认为均输法损害商人利益,不利于商业的发展(2 分) ;层级三

16、:能对王安石、陈亮经济思想做出对比或综合评价(4 分) ;或分析陈亮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等。 (4 分)2 (1)15、16 世纪欧洲的食物原料广泛传播,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市场的发展;殖民者把本土食物品种和殖民地食物品种相互引进,弥补了粮食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的饮食结构,使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紧密相连,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小麦引发了欧洲食物革命,使面包成为普通的消费品,改变了欧洲的等级思想,使人们在生活上趋于平等。 (8 分)材料表明世纪末、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走向世界。从而使世界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