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8049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哲学通论 第1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的智慧智慧与爱智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 显而易见是不恰当的。 但是, 对于理解哲学来说, 根本的问题是在于, 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 强烈、 忘我之爱, 即 “爱智之忱” 。 简言之, 哲学智慧就是 “爱智”。爱智的“大智慧”热爱智慧的哲学,既不是智慧的别名,也不是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探究的对象。由热爱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构成的哲学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 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哲学的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不是

2、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 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 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 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 超越和自我发展。爱智的激情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1哲学的“爱智”的激情,首先是一种

3、驰骋人类智慧、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为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并进而为阐释人生的意义而寻求“最高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追本溯源、寻根究底 的“爱智”的哲学。2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又是一种求索历史的谜底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渴望。“爱智”的激情,就是对人类困境的焦虑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渴望3哲学的“爱智”的激情,也是一种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哲学的 “爱智”的激情,就是求索人生的意义和阐发人生价值的渴望,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阐发生活理想的渴望。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

4、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对 “自明性”的分析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所问所思的问题,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经常面对的问题。“爱智”的哲学只不过是把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就此而言,“对自明性的分析”,这既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熟知与真知对“自明性”的分析,根源于“熟知而非真知”,因而也就是从 “熟知”中去寻求“真知”。我们可以看到,“熟知”并非就是“真知”,正是在“熟知”中隐含着“无知”。哲学的爱智,就是追问和反

5、思种种人们“熟知”的问题,并在这种追问和 反思中去寻求“真知”。正因如此,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 式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名称与概念“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真知”则是对世界的 “概念”式的把握。把“熟知”误为“真知”,从根本上说,是把“名称”误作“概 念”。哲学对“自明性”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对“熟知”的“概念”反思。其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其二,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其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四,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其五, 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其六,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其七

6、,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有知与无知 1从哲学层面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的是“熟知而非真知”的自觉。2然而,真正哲人的首要特征,却在于他们“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这是因为,“爱智”是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是追本溯源、究根问底的智慧。在“爱智”的追求与追问中,一切既定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都是批判与反思的对象,因而一切的“有知”在批判性的反思中都成了“无知”。3“常自疑其知” , 这是哲学家视 “有知” 为 “无知” 、 对 “有知” 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重要前提。4哲学是批判与反思的智慧,而决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刻板公式和现成结论。5“无知”的自警是进入哲学思考的标志与前提。6真正的进入哲学的思考

7、,更是需要“以无知自警”,逐步地形成反思的批判的变革的哲学智慧。黑格尔的比喻:1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它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 “灵光” ;2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哲学,以及同一时代的对生活意义具有不同理解的哲学,总是处于相互批判之中,哲学史便显得像一个“厮杀的战场” 一样;3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的否定,而是如同“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而哲学的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4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因此它如同“密涅瓦的猫头鹰

8、”一样,总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5哲学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6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的含义不同一样;7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 那就会像 “动物听音乐” 一样, 听到各种各样的 “音调” , 却听不到真正的 “音乐”当代的哲学观其一,“普遍规律说”作为一种通行的哲学观,“普遍规律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 “特殊领域” , 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 “特殊规律”

9、; 而哲学则以 “整个世界” 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类思维面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世界,总是力图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并以这种“统一性”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全部知识。思维的这种追求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的追寻“普遍规律”的“哲学”这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具有深切的人类实践的根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人类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前提,并以人类自身的目的性要求为动力去改造世界,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统一的世界。因此,人类在自己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总是不满

10、足于对世界不同领域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认识,而总渴望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认识。然而,在这种通常理解中却有两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1在把哲学解释为关于“普遍规律”的学说时,常常是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看待哲学对“普遍规律”的寻求。其结果往往是把哲学理论混同为其他的实证知识。2这种通行的“普遍规律说”只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多元关系去理解哲学,因而无法解释和说明哲学的多重性质和多重功能。其二,认识论说作为一种哲学观的“认识论说”,是在反思“普遍规律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哲学观认为:哲学的研究对

11、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关于 “普遍规律” 的认识, 不是通过研究 “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认识论说”的哲学观,也具有深厚的哲学史背景。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概括为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的语言哲学,并把近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当着哲学开始“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时候, 就出现了所谓的 “认识论转向” , 从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提出问题, 去寻求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并把这个“同一规律”作为真正的“普遍规律”。关于这种 “认识论转向” , 人们还以

12、一句话来作出解释, 即“ :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这就是说,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必须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这是近代以来的哲学所达到的基本认识。自80年代以来,“认识论说”的哲学观在我 自 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总体上说,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中去理解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其三“语言分析说”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 而转向 “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 , 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的 “语言转向” 。 在这种 “语言转向

13、” 中, 出现了 “语言分析说” 的哲学观。 这主要是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观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反省人类 “认识” 的理论“ ,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 ; 现代哲学的 “语言转向” , 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 “认识” 及其所表达的 “世界” 的理论之前, 必须先有关于 “语言” 的理论“ ,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这种“语言转向”的根据是在于,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 及其所表达的 “世界” , 并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 “世界” 和自己的 “认识” 的理解。就此而言,“语言转向”是以倒退的形式而

14、推进了哲学的自我认识。现代哲学从近代哲学对“认识”的反省“倒退”到考察思维与存在的中 “语言”,但它却以“语言”为中介而展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更为深层的矛盾关系,因而现代哲学是一种现实化的自觉反思的哲学意识。在这种以“倒退”的形式而推进哲学自我意识的意义上,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既是合乎逻辑的,又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语言分析说”的这种哲学观,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它过分地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低估了哲学理论自身和哲学反思方式的重要性。它在实质上是把语言当作进行逻辑分析的工具,过分地强调了语言的“逻辑性”。结果,它就不是把语言升华到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低到逻辑性语言

15、的层面。其四“ ,存在意义说” “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突出地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但却丢掉了语言的更深层特性人文性。 因此, 在现代哲学的 “语言转向” 中, 既存在一种强调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哲学思潮,又存在一种强调反思语言的人文特性的哲学思潮。在这后一种哲学思潮看来,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存在意义说”的哲学观。寻求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观的理论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哲学。“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古希腊哲学的名言。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对“存在意义”的追问集中地表现在对语言的人文主义的理解与解释。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

16、语言并不是人的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语言则是储存历史文化的“水库”;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语言,而是人被作为历史文化“水库”的语言所占有;人从属于历史也就是从属于语言,人只有从属于语言才能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因此,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应当诉诸于对语言的理解与解释。其五“ ,精神境界说”在现代哲学观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问题遮蔽了对哲学的全面的沉思与阐释。与此不同,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旨趣的许多现代中国哲学家,特别是被称之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则致力于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哲学观称之为“精神境界说”。“精神境界说”凸现哲学对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哲学理解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完善,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