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46450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分类:(a)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b)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 细胞体组成: 树突(特点:短而多,呈现树枝状)突起 轴突(特点:长,只有一条,并且在末端有分支称为轴突末梢) 神经纤维:是由轴突和其外面的髓鞘构成。 注意: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二 神经系统的调节(1) 方式:反射(2) 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人和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规律性 应答。 反射的类型:(a)非条件反射 (特点:天生的,本能的,低级的生命活动) 举例: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缩

2、手反射,呼吸反射 (b)条件反射(特点:后天训练,学习获得,高级的生命活动) 举例:老马识途,望梅止渴等 注意:反射活动只存在于高等动物中,在植物中不存在。(3)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反射过程: 刺激 感受器(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分析和综合) 做出相应的应答 效应器 传入神经 注意:反射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a) 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三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图1(1)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电位表现: 内负外正 原因:神经细胞的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

3、浓度高图2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2)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候,神经纤维出现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 原因:Na离子向细胞膜内流动,导致细胞膜内阳离子增多注意:(1)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无论膜内还是膜外)之间出现电位差,就会产生局部电流 (2)膜内电流流动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即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 膜外电流流动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同上)图3 兴奋传导方向(3) 注意:(a)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b) 对比图3和图2可知,图2原兴奋部位由于电荷的移动又恢复成原来的静息电位。兴奋继续向前传导。注意:以上三张图表示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的最左侧。假如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的中

4、部,那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刺激由图可见:(1)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的特点:双向性,速度快且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电信号四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 知识铺垫:(a)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出现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b) 突触:由突触小体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共同形成(下图)注意: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简化图突触类型:(1) 轴突-树突型(2) 轴突-胞体型 突触结构组成(下图) 突触前膜(标号3):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标号5):突触前膜与突触后

5、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标号6):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c)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刺激 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即电信号) 沿 轴突 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突触小体中的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即B神 经元细胞的树突膜B神经元产生兴奋(电信号) 或者胞体膜)受体注意:(1)突触小泡里的物质: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一氧化氮等) (2)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的方式:胞吐方式 (3)突触后膜的受体本质是:糖蛋白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但

6、是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水解消失。(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单向性 (7)参照p19 图 2-3 突触小体中线粒体作用: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8)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9)五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包括 脑干:呼吸中枢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中枢,(记忆“下体水淹”)内分泌中枢的枢纽 脊髓(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注意: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六 大脑皮层(言语功能区)(1) W区(write):出现障碍 不能写字(失写症)(2) H区(hear):出现障碍 不

7、能听懂别人说话(听觉性失语症)(3) V区(view):出现障碍,不能看懂文字(即不能阅读即失读症)(4) S区(speak):出现障碍,不能说话(运动性失语症)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书本 P23) 二 激素:生物体内特殊的腺体或组织产生的,直接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运送到特定的部位,从而引起特殊激动作用的一群微量有机化合物 三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四 人体内的腺体分类:(1) 外分泌腺:腺体内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唾液腺,胃腺 , 肝脏,肠腺)等, 汗腺、皮脂腺。(2) 内分泌腺:腺体内没有导

8、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 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五 内分泌腺的分类和分泌的激素(1)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注意:(a)下丘脑产生的激素除抗利尿激素外,基本都叫促*激素释放激素 (b)抗利尿激素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的排出(2) 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等 注意:(a)生长激素的“激”不能省略,如果省略成生长素,生长素是植物分泌的激素 生长激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疾病:(1)侏儒症(幼年分泌不足) (2)巨人症(幼年分泌过多) (

9、3)肢端肥大症(成年分泌过多) (b)催乳素作用:由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c) 垂体产生的激素除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外基本都叫促*激素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注意:甲状腺激素作用:a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产热量b促进生长发育(脑,骨头,生 殖器官)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疾病:呆小症(幼年分泌不足) 甲亢症(突眼症) (成年分泌过多)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碘)(4)肾上腺:肾上腺素 注意: 肾上腺素作用:(a)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含量(b)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c)使人呼吸加快,心跳和血液的流动加速。(5)胰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注意:胰岛素作用:

10、降低血糖含量 (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 胰高血糖素作用:提高血糖含量 (6)胸腺:胸腺激素(7)卵巢和睾丸: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 注意:(a)雄(雌)性激素作用:雄(雌)性激素促进雄(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卵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雌)性的第二性征。(b)雌雄激素也可由肾上腺皮质少量分泌六 不同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1)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举例:胰岛素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而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升高血糖含量(3) 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举例:a 提高血糖含量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b 促进生长

11、发育: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 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产热量: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七:激素调节的实例(1) 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三大来源 a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b 肝糖原的分解 c 非糖物质的转化(如脂肪)血糖的三大去路:a 被细胞利用氧化分解,产生CO2, H2O和能量 b 作为原料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 c 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2) 与血糖含量调节有关的激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作用:降低血糖含量途径:a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 b血糖进入肌细胞和肝细胞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成分别储存 c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 作用:提高血糖含量 途径:a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b.促进一些非糖物质(如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3)血糖调节图 a促进血糖合成糖原,b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 细胞氧化分解 恢复正常 血糖上升 胰岛素a促进肝糖原分解b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岛B细胞+ +血糖下降 下丘脑一区域 血糖上升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吃饭恢复正常 正常血糖水平0.8-1.2g/L 运动 血糖下降 胰岛A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