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的结构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4964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古城墙的结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同古城墙的结构,天津大学2012学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建丙 王轲 2013.2.1,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东经 112 15114 15 ,北纬 39 0040 30 ,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总人口约331万(2011年)人口密度226人/平方千米,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国际较有影响力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

2、“中国煤都”之称。,大同简介,大同城市范围的演变,大同古城墙,城墙的结构,1大同古城墙的布局,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宽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间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城门的门洞进深约30米,上建箭楼或匾楼。城墙外侧修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曾经波光涟漪,上设吊桥。城内有4条大街、8条小巷、72条绵绵巷,街衢规整通达。每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

3、城中心为4座精美的牌坊,称四牌楼。,2.大同古城墙的布局,大同古城墙的主要结构包括城门,瓮城(又名月城),角楼,箭楼,闸楼,月楼,望楼,偏门楼,窝铺,控军台,护城河以及吊桥。,2.大同古城墙的布局,2.1城门,城门楼。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这是大同的城门楼。一九五二年拆钟楼前后,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也被拆除。唯有南城门楼保存至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拆除,门洞在一九八一年市政公司修路时拆除。,2.2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

4、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2.3角楼与控军台,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俊秀精巧的角楼,它们战时既能观察敌情和打击敌人,平时又可以供游人欣赏塞外的雄伟气象和秀丽景色,两者得以巧妙的结合。其中,以西北角楼尤为高大瑰丽。此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所以称为“乾楼”;又因它是城内最高的楼阁,作为“镇城之物”,所以又称为“镇楼”;还由于它呈八角形,也称为“八角楼”。因为平时游人常常于此登高览胜,所以又有“镇楼秋爽”的盛誉。明、请两代许多著名文人学士登临此楼时,写下了不少咏

5、怀之作。乾楼按八卦讲,在西北角的乾位,那么东北角楼应叫艮楼,东南角楼应叫巽楼,西南角楼叫坤楼。这四楼所处位置均为角部连接点。乾楼现已无存,仅有已修复的三座角楼供人观赏。,控军台 在现在的山西大同市城区仍然残存着明代的城墙 在大同城墙四个角墩的外围,还各建有控军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米,纵约米,与角墩的间距约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这在各地城墙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墩台的设置,主要是从战争上需要考虑的,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2.3角楼与控军台,2.4箭楼,月楼,偏门楼,闸楼,

6、其实古代对箭楼、望楼、偏楼(二城门)没有一个统一固定叫法。在县志里,瓮城和月城上的楼,都归入了望楼,在主城墙的城门楼外,有一弧状墙体,并与主城墙相连,墙体上建有偏门楼(或叫二城门)。月城是在瓮城外有一弧形墙,与主城相连,所圈地形,形状似月,习称月城,在月城的正面建有闸楼(设有吊桥),也叫月楼或箭楼。当在月城上有多座城楼时,就按其位置进行名字上的区分。,偏门楼,2.7大同古城墙的建造方法,此次对城墙的修复,在夯土保存较好的地段修复遗失的夯土层,外侧墙基用大青条石垫底,然后外砌两层大青砖,内铺于三层普通机制红砖,间隔一段距离用红砖砌甲墙,之间用夯土填充。在夯土不存或者保存较差的地段都为水泥框架结构

7、,外贴大青砖。,三合土,2.5望楼,望楼就是建造在城墙上用于瞭望军情的塔楼,有资料说大同古城墙有望楼58个,从记载和卫星拍照看,四大墙每边有十二个马面,那么就有四十八个望楼,其实古代对箭楼、望楼、偏楼(二城门)没有一个统一固定叫法。在县志里,瓮城和月城上的楼,都归入了望楼,东门有瓮城楼,月城楼,南门的瓮城楼,西门的瓮城楼、月城楼,北门的偏门,加上这六个正好五十有四。望楼唯一有记载名号的洪字楼,“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两层三檐的构造为望楼之最,乾楼和望楼的建造,是其他知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少有的。,建设中的洪字楼,2.6窝铺,吊桥,护城河,窝铺是建在城墙上用于隐藏士兵的洞穴,

8、高不会超2.2米,宽4米以内,它不漏雨,挡风保暖,并有木地铺,一面坡,两个望楼之间为一个城墙段,每段布置2个,每面24个,四面共九十六个。 护城河。古代建城墙时,就近取土形成围城壕沟,叫城壕,蓄水后叫护城河。因大同城墙高大墩厚,故护城河沟宽水深。宽十米多,深五米多,距城墙约40米。 吊桥,全部或一部分桥面可以吊起、放下的桥。用在护城河及军事据点上。现代在通航的河道上,为了便利船只通过,也有架吊桥的。 大同古城墙月城外的吊桥不可移动。,窝铺,护城河,窝铺,2.7大同古城墙的建造方法,明代的城墙是在辽,元城墙的基础上,全部用规整的石条,石砖,石板做基础,在原墙体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

9、顾名思义,“三合土”即是以土为主的三种原料的混合物。利用这种混合物,可以夯打成最坚实的土墙。其实真正用在建筑、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应该是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 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城墙用砖都是糙砖,即没有经过打磨、切割、加工的砖。常用型号有大城砖或二城砖,大城砖长4448厘米,宽2

10、224厘米,厚1113厘米,二城砖长3844厘米,宽1921厘米,厚912厘米。旧城墙用砖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属二城砖。从收存的样砖来看,当时用砖不仅有附近砖窑烧制的,还有左云、右玉等地的。有军人烧制的,也有服刑人员和民窑烧制的。使用白灰或掺泥浆砌筑,灰缝厚度在1.33厘米之内,外侧收分(为了墙体更加稳定,砌砖时下大上小,且按一定比例退台砌砖)20%多,墙体内侧砌筑无规则顺砖直上,直上段与土墙体倾斜部位用整砖或碎砖、碎瓦、石渣补砌。墙基根厚度在1.8米多。城墙内侧没有砖砌体,只是土墙,上部砌有女儿墙。,2.8雁塔-大同古城墙的独特之处,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

11、。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 年)。位于大同南城墙之上。与云路、牌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塔高约14米,是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外形秀丽,结构奇特,其建造位置极为特殊。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锒碑碣一块,上刻明、清两代部分举子的姓名、住处与功名。二层以上塔身各开四门,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层上均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飞檐,檐角有风铃悬挂,风吹铃响,别有情趣。塔内为八角形通直空心,设有跳脚踏砖。游人可直攀塔顶。雁塔东濒御河,居高临下,依塔了阵,不易发觉,故又有瞭望塔之称。,2.8雁塔,雁塔高居于城墙之上,东

12、临御河,南眺桑干,北仰长城,既是军事侦察塔,又是风景瞭望塔,还作为历代举子之振兴文风塔。此塔建筑位置之独特,实用功能之众多,实属国内罕见。为妥善保护这一文物,2008年7月,大同市文物部门组织施工人员对雁塔实施了其建成37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精心拆下雁塔上的每块砖、每个砖雕、每个套兽构件等,仔细编号、打包。今年将其在府文庙中重新使用原构件、原材料,复原建成,使其得到了妥善的异地保护,同时也为府文庙景区增添了新景。现在,大同市古城已形成了城墙之上的雁塔与府文庙的雁塔一大一小、两相对应、相映成景的独特景观。建于南城墙之上的雁塔,依照明代遗存雁塔的式样建成,其体量的加大和高度的加高,旨在使其与大同古城的整体景观更加和谐统一。,2.9城墙-内部,细部与装饰,砖构件 炮台 石狮,屋顶装饰 上马道 从城楼内部向外看,雁塔内部 牌匾 戏台,岳飞庙 五岳庙,排水渠 门牌 垛口,内部 梁架结构 内部,内部,本PPT资料来源 大同规划展览馆 东城墙平城记忆馆 东城墙中国雕塑博物馆,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