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44246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 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 通俗文学 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 史诗 传说 故事 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 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

2、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二 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3、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 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

4、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老舍钟敬文为副会长。79年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景象。第三节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和任务一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2、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

5、有独立性的学科。3、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4、民俗学是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学的研究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6、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7、尽管民间文艺学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 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1、英国是最早开展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率先成立民俗学会。2、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l

6、klore 的学科名词。3、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4、民间故事的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西方学者常常将一个学者能否运用上述二书,看做是职业民间文艺学家的典型标志。5、德国格林兄弟童话及神话的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6、俄国文艺学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两个最基本能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这本书是后来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奠基之作。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艺学1、中国民间文艺学的主体包括6部分:A民间文学基本原理 B民间文艺传承学 C民间文艺分类学 D民间文学体裁学 E民间文艺美学 F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2民间文艺学2个分支:A 民间

7、文艺学 B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方法论第四节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A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B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C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D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具有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第一节 集体性含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2、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

8、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3、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有3种形态:A 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B 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4、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5、民间文学的集

9、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第二节 口头性1、含义: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3、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4、书面媒介包括:A文字媒介 B书写、打印以及印刷系统的相关媒介5、A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B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C 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

10、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D 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E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6、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7、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8、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

11、,流传时间很久。 9、民间故事采集家董均伦、江源崂山的故事,类似于相声,讲述者和口语对话。10、A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奠定了口头传统基础 B理查德鲍曼“表演理论”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旨在交流的表演11、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 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 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第三节 变异性含义: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

12、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1、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的,经常的变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表现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2、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变异性产生因素: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

13、著作权观念。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外在因素(重要客观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

14、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第四节 传承性含义: 叙事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 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2、从内容上看,A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B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C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D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3、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

15、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4、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5、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A 、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B 、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C 、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