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2964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讲人 王 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内容,推荐参考书目,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郭玲玲、李树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大松: 科学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

2、年版。 蒋逸民: 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一、本门课程的特点 二、社会科学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一、本门课程的特点,其一,这门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专业课、知识课。既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就应该有很强的思想性,它不仅应该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尤其应该给我们提供指导人生的一些原则、方法,比如说应该如何观察社会,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如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等等 。,其二,这是一门方法论课,不是原理课。当然,原理与方法密不可分,原理是方法的基础,原理一

3、窍不通,方法不可能是科学的。但是,原理并不等于或者并不直接等于方法,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二、社会科学,1.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仿效自然科学模式,借鉴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二、社会科学,2.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 所谓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应用某些方法和技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简称为社会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理论

4、或现实问题。,二、社会科学,3.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其一,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社会事实只有通过与其他社会事物的整体联系才能得到说明。,其二,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孔德的学术继承人涂尔干从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出发,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实证性。当然,涂尔干也承认,社会现象比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复杂得多,因而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之间的联系也复杂得多。,其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科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

5、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相联系。 上述观点虽然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上即使是在所谓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依托于社会科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什么是方法?,从词源上讲,“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墨子天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为圆法,以“矩”度量方形之法称之为方法。“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此而来。 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在现代,方法一词是指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

6、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及其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概言之,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方法的不同层次,一是具体方法,指各门具体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如数学中的微积分法、物理学中的光谱分析法,地质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年代法等。 二是一般方法,指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普遍方法,如系统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数学方法等。 三是哲学方法,它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抽象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等。,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

7、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特点和运用原则,为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 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

8、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 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时之所以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而不能把现代西方的某一思潮和

9、流派奉为神明,主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超越了任何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起其他任何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来要正确得多、深刻得多、高明得多。,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

10、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1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5.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第二,主体性原则,一要注重从主体

12、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这一原则 要求我们,第三,整体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理性批判是一种价值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