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288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48 大小:8.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催化剂开发与设计原理第二章催化作用模式111概要(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催化作用模式及 相关基本原则,2,19-Oct-19,第二章 催化作用模式及相关基本原则,2.1 催化作用基础 2.2 催化作用的前奏化学吸附 2.3 多相催化作用模式,19-Oct-19,2.1 催化作用基础,工业催化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 石油炼制: 石油炼制是指对不同沸点的石油馏分经催化转化成各种燃料油,润滑基础油,化工原料的过程。 催化剂反应过程要有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处理等。化工反应工艺则有固定床、流化床、提升管催化裂化、铂重整、连续移动床低压铂重整、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等。,19-Oct-19,实际应用:不列颠之战:催化剂代表胜利!,德国纳粹在1940年空袭 英国人口密集大

2、都市, 使英国损失惨重,但也 激起了英国人民同仇敌 忾,19-Oct-19,辛烷值100的燃料起了重要作用,比起1940.5法国战役中所用的辛烷值87的燃料,它使英军飞机爆发加速能力提高50%。用同样的飞机,但采用新燃料,使英国的飞机飞得更高、更机动、更快! 对这个胜利做出不朽贡献的新燃料,正是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发现和开发的硫酸催化剂所生产的烷基化汽油。 硫酸催化剂已部分被HF取代作为汽油烷基化催化剂。,19-Oct-19,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是指一切以石油烃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的催化过程。包括一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的催化过程。 一些重要的催化过程有:催化加氢与脱氢;催化水合与脱水

3、;烃类的异构和芳构;芳烃烷基化,歧化及烷基转移;烯烃二聚及齐聚等。,19-Oct-19,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是指对基本化学工业生产的初级或次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特别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且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的化工过程。 涉汲到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碳链增减反应,重排反应,杂环合成反应,不对称合成工艺等。,19-Oct-19,2.2 催化作用的前奏化学吸附,2.2.1 活性部位 了解正确的表面活性中心类型、迁移和扩散过程、体相 的热传导和电子传递性能。 化学吸附实验是传统有效的表征方法(稳态法、动态法 TPD)。 原位红外技术:确定表面活性部位、动态吸附过程。酸 中心、碱中心,酸类型(Brnste

4、d acid, Lewis acid),酸强度及分布,酸量。,19-Oct-19,例子:,金属催化剂: 利用探针分子CO, H2等化学吸附观察金属的分散状态。与TPD结合,给出活性中心数目、能量上的差别、金属在载体上的分散状态。,19-Oct-19,1、术语 吸附:气体或液体在固体表面上,或气体在液体表面上 的富集过程 ,这种现象也称之为吸附现象 脱附:吸附的逆过程 固体表面层:与吸附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表面层,一般只 有几个原子层厚度。,2.2.2 表面化学吸附键,19-Oct-19,2、术语, 吸附物:流体中能被吸附的物质,也称吸附质。 吸附态:吸附质在表面吸附后的状态。 吸附剂:能起吸附作用

5、的物质。 吸附中心:吸附是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局部位置 表面吸附络合物:指得是吸附中心与吸附质共同构成的结合体。,19-Oct-19,3、吸附热效应 吸附物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所产生的热效应。 表面吸附常常是放热的,这是吸附的必然结果 因为,吸附物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都是 自发过程,即: 自由能 G吸0 而 G吸=H吸TS吸 即 H吸TS吸0 所以 H吸TS吸 换句话说,若S吸为负值,则H吸也必 为负值。此时,吸附为放热过程。,19-Oct-19,吸附物在吸附剂表面上形成了一个更为有序的体,系,吸附物分子的自由度数必然减少,所以S吸0 是这种吸附的必然结果,即H吸0。 对物理吸附来说,被吸附的分子

6、一定不发生解离, 物理吸附一定是放热的。 对化学吸附来说,被吸附的分子会有两种情况:解 离与不解离。 不解离的化学吸附,有S吸0,吸附过程一定 是放热的解离化学吸附,可能有S吸0或S吸0,这 样,吸附过程就可能为吸热的,也可能是放热的。,19-Oct-19,H2Fe(受S污染),H2分子被解离为两个氢原子,且可在Fe表面上作二维自由运动。 被吸附的氢原子的自由度 = 2(二维运动)+ 2(振动)= 4 两个氢原子的自由度= 42 = 8 氢分子= 3(三维运动)+ 3(振动转动)= 6 所以: S吸0 出现H2在Fe上的化学吸附为吸热。,Fe,Fe,S,如:在适当的温度下,H2在Fe上的吸附:

7、 H,H,19-Oct-19,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吸附过程,就有: V吸= V脱 , 即 吸附与脱附过程是在不断进行着,只是它们的速率相等。 5、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吸附质是靠它与吸附剂之间的 V.D.W.等物理力相互作用而吸附于吸附剂 上,这种现象就为物理吸附。 the adsorption energy is typically 5-10 kJ/mol.,19-Oct-19, 化学吸附:吸附质是靠它与吸附剂表面 上吸附中心的剩余自由价相互作用形成 一定程度的化学键而吸附于吸附剂上, 这种现象就为化学吸附。 The chemisorption energy i

8、s 30-70 kJ/mol for molecules and 100- 400 kJ/mol for atoms.,19-Oct-19,6、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催化 (1)、物理吸附与催化 I、物理吸附不能活化反应物 II、用物理吸附来测定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如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大小及其分布等。 (2)、化学吸附与催化 化学吸附的结果松动了分子内部的化学 键,或是完全破裂分子内部的化学键,如,H22Pt,Pt,Pt,H,H,19-Oct-19, 化学吸附在催化中的作用有下面几点: I、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催化作用具有选 择性。 II、化学吸附松动和破裂分子内键活化反 应物。 III、化学吸

9、附用于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19-Oct-19,IV、化学吸附对反应物分子化学键的起作用的 同时,也影响着吸附剂的电传导性和磁性能。 分析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程 度,可通过分析观测吸附质分子内部化学键和 吸附量的变化,吸附剂电传导性能及磁性能的 变化。若与催化性能相关联,可获得最佳催化 剂的组成与结构。 化学吸附是催化理论中的基础理论,19-Oct-19,2、吸附过程的描述 1、机理描述 用基元步骤表示吸附过程的描述,称为机理 描述。,如:2 H2O22 H2O,在Pt催化剂上,低温下发生的反应。首先进行的是H2和O2在Pt催 化剂活性中心上发生吸附,机理为: H22Pt2HPt

10、O22Pt2OPt 2HPt2OPtH2OPtPt,H2OPtH2OPt,19-Oct-19,2、势能曲线(potential energy curve)描述 吸附势能(或位能)曲线(或称势能图, 位能图)是指吸附物在吸附剂表面上发生吸附 或脱附时,吸附体系的能量(势能)随吸附物 与吸附剂表面间的距离(d)而变化的曲线。 左图为简单的单分子一 维吸附模型,在这个吸附 体系中,体系的能量是分 子与表面距离的函数,即: E = E(d),19-Oct-19,(1)、物理吸附,当R(A-S)= Rp时,ER(P) 最小,出现了最稳定的物理吸附状 态,此时所释放的能量就为物理吸附热Qp, 一般Rp 0

11、.3 nm 。 当R(A-S)Rp时,ER(A-S)能量迅速增大,物理吸附体系不稳 定,要么出现物理吸附的脱附,要么出现物理吸附转化为化 学吸附。,19-Oct-19,(2)、物理吸附+分子型化学吸附 当R(A-S)Rp时,ER(A-S)能量逐渐增大,到达X点时,体系 极不稳定,要么出现物理吸附的脱附,要么出现物理吸附转 化为化学吸附。如果,此时A2能与吸附中心产生化学作用, 则: R(A-S)Rx时,ER(A-S)能量逐渐减小,直至发生稳定的化 学吸附。,19-Oct-19,上述的物理吸附+分子型化学吸附的完整势 能曲线为: 吸附能为E(ads) ,该吸附体系中,吸附物 无需活化能,就可转为

12、化学吸附 。,19-Oct-19,该吸附体系仍存在脱附活化能Eades ,,Eades = E (ads) or,Eades = -H (ads),19-Oct-19,(3)、物理吸附+分子键断裂的化学吸附 在催化剂表面上分子键断裂的化学吸附是常见 的一类吸附。在这种情形中,势能曲线就比前两种 要复杂。以H2在Cu表面上的吸附为例。 实现H2在Cu催化剂表面上产生的化学吸附,有 两种方法: (a)气相将H2H + H,H再吸附于Cu催化 剂表面上。 (b)在有一定外来能量的条件下由物理吸附 转化为化学吸附。,19-Oct-19,(a)在气相条件下,H2H + H,H再吸附于 Cu催化剂表面上

13、DH-H434kJ/mol , QC= Qad = ER(C)E初 =34kJ/mol,19-Oct-19,(b)在有一定外来能量的条件下由物理吸附转 化为化学吸附 首先,H2分子由远而近,接触Cu催化剂表面, 产生物理吸附。,19-Oct-19,由于H2的热运动所致,它可进一步接近Cu表面,即RH- CuRP,此时体系能量EH-Cu逐渐上升,H2在Cu表面上的物 理吸附不稳定。 当RH-Cu = RJ时,体系能量与初始体系的能量一致,H2 在Cu表面上不产生物理吸附。,19-Oct-19,Cu,Cu,当H2进一步接近Cu表面时,即RH-CuRJ,ER(H-Cu) E初。 当到达X点时,即物理

14、吸附势能曲线与热裂解H化学 吸附势能曲线的相交点。在此点,H2与Cu活性中心可形成 H H 化学吸附的过渡态.,19-Oct-19,此过渡态可出现两种情形: 情形: 沿XCM曲线使体系能量降低,直至 H2解离为H原子化学吸附状态 H-Cu。 情形:沿LXP曲线,使体系能量增高,直至 H2脱附。,19-Oct-19,X点就为H2在Cu表面上是否发生化学吸附的关 键点,与初始体系能量差为:ER(X)ER(H-Cu) Ead,称之为化学吸附活化能。 对H2与Cu的体系,Ead21kJ/mol。,19-Oct-19,当RH-Cu = RC时,体系的能量EC最小,所释放出的能量 为化学吸附热:QC= Q

15、ad = ER(C)E初 = 34 kJ/mol 。 当吸附的H从Cu表面上脱附时,沿MCXPA曲线进行。 此时,需要经过X点,吸附的H 才能以H2形式脱附。由C点至 X点所需的能量:ER(X)ER(C)Edes,称之为脱附活化能,,19-Oct-19,上述的物理吸附分子键断裂的化学吸附的完整 势能曲线为:,19-Oct-19,由于物理吸附热相对于化学吸附热是很小的, 一般在化学吸附势能曲线中不画出,如下图: 这条势能曲线也可表示吸附物不需经过物理吸附 过程,而直接进行化学吸附时体系的势能变化。,19-Oct-19,从H2在Cu表面上发生化学吸附时体系的势能 曲线中,可看到以下几点: 、一个分

16、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活化要比气相靠 热能活化容易的多。 Ead=21 kJ/mol,解离能DH-H= 434 kJ/mol, 两者相差近20倍。,、Edes=QCEad,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性。,在H2-Cu吸附体系中,Edes55 kJ/mol, QC34 kJ/mol,Ead21 kJ/mol 即:QCEad342155 kJ/molEdes,19-Oct-19,、QCQp,在一般的情况下,表面反应动 力学过程的势能图中不画出物理吸附势能 曲线部分 、QC,Edes,脱附越困难,表面吸附配 合物越稳定,吸附质参与反应的性能就越 差。,19-Oct-19,H2在Ni金属表面 上的吸附势能曲线,19-Oct-19,O2在金属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