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2114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考纲要求: 1、政治:了解政权的更替和治世与动乱; 掌握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及运行机制、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的执政风格) 2、经济:理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 列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貌(隋大运河的开通和功能、唐代曲辕犁和筒车、缂丝技术、制瓷技术、商业与城市) 3、文化:列举科技成就;诗歌成就; 书法、绘画艺术的特点、代表; 石窟艺术代表;戏曲艺术。,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整合与繁荣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 (581907年),阶段特征:,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2、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佛、道、儒三教合一;,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形成),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政权的更替:,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定都长安。 统一: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 统一南北。,隋朝的建设,兴建两都:长安和洛阳 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广设仓库,修筑驰道,隋朝疆域图,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广通渠,三点,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

3、江,江都(扬州),长安,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 2、隋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作用是 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发展 D、加强北部的边防 3、大运河南端的江南河和邗沟与长江的交汇处应是 A余杭 B扬州 C. 洛阳 D盱胎,练一练,隋的灭亡(隋末农民起义),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于是相聚萑蒲,猬毛而起 隋书炀帝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骄怒之兵屡动”、 “土木之功不息”、 “旌旗万里”分别指什么

4、事件? 远征高丽;修造大运河;巡游江都。 (2)分析隋书作者的阶级立场,并说明依据。 立场:地主阶级;依据:诋毁农民起义。 (3)作者在材料中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是否正确? 观点:谴责了隋炀帝暴政及其引起的人民反抗,又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进行了诋毁。 不完全正确。其目的在告诫统治者吸取教训,没有反对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内容,唐朝疆域图,南及南海,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2、唐的开国和治世与动乱,618,684,626,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天宝危机,开元盛世,712,755,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朱温废帝,907,安史之乱,贞观之治,形成原因:国

5、家统一和安定;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 思想,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 隋朝的奠基;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唐太宗的政绩 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力倡节俭。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民族关系: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四方来效(“天可汗”) 对外关系: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学习,水陆通达),表现: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打败厥,俘获其首领,不杀反而给予优待; 在厥设立都督府管理各部; 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等西域地区

6、; 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唐玄宗:先后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逻阁为云南王、 骨力裴罗 为怀仁可汗。,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采取的措施: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首倡武举和殿试) 结果: 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主要政绩: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 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安史之乱: 755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平叛。唐朝由盛到衰。,4、

7、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中都具备的是重视选拔人才 发展科举制度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提倡节俭,爱惜民力 A、 B、 C、 D、 5、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属于坏的皇帝”,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 A、社会相对安定,生产继续发展 B、利用权威镇压豪门,抑制土地兼并 C、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国号为周 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其政治地位 6、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魏征并非真正的谏臣 B、唐太宗并非真正的明主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问题 D、大多数君主不善纳谏,练一练,(二)政治

8、制度的革新:,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3、军事管理制度: 府兵制与募兵制 4、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5、地方官职: 藩镇与节度使,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1)隋朝确立,隋文帝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唐朝发展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分相权,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9、和监督,既减少决策的失误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3)历史作用:,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另设宰相办事机构“中书门下”,其长官为宰相,掌行政权;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 设三司掌财政。,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4)宋元的发展演变,7、(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 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8、(201

10、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 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 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 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9、(20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 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 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练一练,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

11、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合作探究 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 意见: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 执行:六部中相关部门,(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 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

12、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制约:大臣和法律 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 君权独尊;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

13、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思考1: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的中央官制相比有什么特点?,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三分相权,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 举,是选拔人才,2、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2)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

14、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基础(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3)沿革:,隋代创立,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4)评价:,积极作用:,1)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趋势; 3)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和

15、文化事业的普及;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4)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思考2: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 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 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才能 (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评价:,积极作用:,1)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

16、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趋势; 3)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普及;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4)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思维拓展:依据上述分析,你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何看法?,1)作用: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进步性: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3)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 4)本质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根本上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考3: 隋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