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4210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一11一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一11一d) 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

2、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

3、点(一12一b) 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12一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

4、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原地形为主,广阔而平坦的土地利于耕作业的发展;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因此乳畜业发达。大多数地方发展混合农业,种植小麦的同时发展乳畜业,形成互补。而在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以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即地中海农业。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1I-12一d)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会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如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后,逐渐发展

5、起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成为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出现了诸多工业城市。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如果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或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则会造成矿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衰退等问题。如德国鲁尔区因廉价石油的竞争,世界性钢铁危机(过剩),生产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 以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传统工业区,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处理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德国鲁尔区通过改造传统工业,调整和升级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措施,实现了区域经济的振兴。三

6、、认识国家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一13一a) 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大洋洲)三部分构成。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亚热带;阿拉斯加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首都华盛顿,位于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一13一b)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大平原,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有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分布,水运便利。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一13一b)区域发展阶段主

7、 要 特 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量小;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大规模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区域内部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建设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8、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特征(一13一a) 美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的特点是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如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等。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一13一b) 所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

9、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其目的是可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可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一13一d)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推广农业新技术,采

10、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4一b)自然区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大地区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海拔较低,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以高

11、原地形为主,地势高亢气候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均大400毫米。气温因纬度变化而变化,由北向南,气候逐渐变暖干旱少雨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独特的高原气候,气温低、日较差大,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水文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且河湖众多,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多咸水湖泊冰川广布,大江之源,湖泊众多植被土壤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土壤比较肥沃自然植被东西分异明显,自东向西由草原-半荒漠-荒漠过渡草甸植被为主,土壤贫瘠,高原边缘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差

12、异(III一14一b) 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1 2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中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工业化进程快,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 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9个省级行政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藏、渝、川、云、贵10个省级行政区。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中农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市化

13、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一14一b)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内蒙古和广西2个自治区(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参照有关政策开发)。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缩小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14一b)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方和北方区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北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河流、土壤冻结;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此线以南,一年

14、四季水清山绿,变化不明显,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温暖。另外,秦岭一淮河一线地理分界线还是南、北地区在农业生产、饮食文化、交通方式等人文地理现象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的分界线。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14一c)北 方南 方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充足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旱地为主,耕地面积广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以水田为主,耕地相对较少自然资源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是小麦、大豆、甜菜、苹果等重要生产基地以水田为主,是水稻、油菜籽、柑橘、橡胶及热带水果等重要生产

15、基地工业生产主要的重工业和能源基地主要的轻工业和外向型工业基地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等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构建节约型社会等五、区域联系 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一15一a) 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一是对口帮扶;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三是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一15一c) 读图要求(必修 P2 6图1-21、P2 7图1-22、P2 9图1-24):知道三大工程各条线路的起点、终点和沿线经过的行政区域、地形单元、重要河流。理解三大工程对东、西部不同的地理意义。 (1)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