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分类.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1752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6.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叶分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叶分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叶分类.ppt(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祁洁 qijieaa,中国茶叶分类,茶树,茶属于山茶科 按茶树的属性来分: 乔木型 小乔木型 灌木型,绿茶 白茶 黄茶 青茶 黑茶 红茶,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 浙江西湖龙井 江苏洞庭碧螺春 安徽黄山毛峰 江西庐山云雾茶 安徽六安瓜片 湖南君山银针 河南信阳毛尖 福建武夷岩茶 福建安溪铁观音 安徽祁门红茶,绿茶(不发酵),绿茶是我国产量和销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 绿叶,绿汤得名。 完全不发酵,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绿茶代表,代表: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

2、江苏洞庭湖碧螺春 安徽太平猴魁 安徽黄山毛峰等等,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最大的功效:解烟毒,防辐射 最需要保鲜:密封冷藏保鲜 最有欣赏价值的茶:绿茶外形优美,生气勃勃 最不耐泡的茶类:最多三泡,多则无味 最不好保管的茶类:很容易氧化,变味,白茶(发酵度10%),微发酵,依据成品茶的外观

3、呈白色,故名白茶。 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 代表:福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因而得名。 微发酵,基本已经绝产,当地有少量的产品。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代表:湖南君山银针,四川蒙顶黄牙等。,蒙顶黄牙,黄茶分类,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 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

4、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青茶(发酵度在30%-60%),青茶也称为乌龙茶,是兼有绿茶的香气和红茶的醇厚的一种特殊的茶类。 半发酵茶。 名称由来 代表: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台湾洞顶乌龙,广东凤凰单从等。,福建安溪铁观音,福建北部武夷山大红袍,台湾洞顶乌龙茶,广东凤凰单枞,黑茶,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 属全发酵茶。 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边销为主。 代表:湖南伏砖,云南普洱茶,四川黑砖

5、。,云南的普洱茶,普 洱 生 茶,普洱熟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红茶,全发酵茶类,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出口量最大的茶类。 几乎有产绿茶的省都可以产红茶。 代表: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闽红等等。,正山小种、闽红,安徽祁门红茶,再加工茶,以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速溶茶。,2010世博十大名茶,福建安溪铁观音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 贵州都匀毛尖 安徽祁门红茶 安徽六安瓜片 湖南黑茶 福建武夷岩茶

6、 (张一元)茉莉花茶 江苏省溧阳天目湖白茶 福建福鼎太姥银针,发酵度,不发酵:绿茶 微发酵:白茶、黄茶 半发酵:乌龙茶 全发酵:红茶 后发酵:黑茶,如何选购茶叶,评价茶的两个因子: 干茶和湿茶 干茶:条索,嫩度,色泽, 干香,净度,整度 湿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耐泡性,存储茶叶的方法,茶叶极易吸潮吸湿吸味 同时在高温高湿、阳光照射及充足氧气条件下,会加速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使茶叶陈化变质。 防潮、防湿、防异味和避光,泡茶的演变历程,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 饮茶: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 茶具:煮茶还没有专用

7、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唐,唐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用具:茶经 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 竹夹:小青竹制成,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 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 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底。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 釜:锅, 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 碗:喝茶用具,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明,点茶 斗茶,明,冷泡法 紫砂壶的介入,泡茶法,泡茶必备的五个条件:水质、心情、时间、茶量、水温。 泡茶的基本要点:饮功夫茶的四种说法。 品:鉴别茶业的优劣。 缀:一般用小壶冲泡,用小杯品茶。 饮:生活中喝几小口 喝:为了解渴,一大碗喝下去。,泡茶工序,1、温杯洁具 2、洗茶 3、泡茶 4、品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