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740513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论语个人体会范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 读书摆脱了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时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和透彻 心得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视学习而且也认为这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同时基于学习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种智慧的欢悦人生在世能够每天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法

2、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这是一种已消解了名利的学习和做人的自在状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

3、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穿住行虽属于细节问题然而一旦开始追求这些物质的享受就会渐渐被它软化、腐蚀以致让自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起警惕性并且用远大的事业目标来冲淡并取代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莫不如此 心得 志向远大者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缠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务”的毅力和能力虽然这有些不近乎“人情”但对于一个已确立了崇高追求目标的人来说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饱暖安逸因此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事业上来才能做到办事机敏果决不断改正错误 进德修业终生不辍 子曰:“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第二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人形容学习刻苦常用“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其实这仅仅是考取功名前的阶段许多人通过这种途径一举成名而随后就把“读书”这块敲门砖给丢弃了而真正的杰出贤者不但在成功之后依然勤学不辍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懈努力 心得 人的一生短暂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历程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都在追逐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却忽视了作为人一生中一切

5、事物的根基的进德修业功课以致到头来才发觉自己的一生其实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就 自我的完善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前提条件更是自身充实生命的需要因此需要时时处处勤奋努力即使这样能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境界也是有困难的但因此而放松懈怠却更是一种自弃没有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之外找到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所在 边学边思不罔不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学思结合孔子不仅在理论上加以提倡和论述更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巧妙施行教育弟子以此来求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心得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人们在

6、理论上大概都能认识到必须并重但在实际上很多人往往会偏废一方面可见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方法问题“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这种外学和内省在人的成长中应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是同等重要的 人的走路也如同学习必须用两条腿否则轻则发生倾斜重则寸步难行 不懂就问精益求精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y)第三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网中网友情提示:发表论文请选择正规刊物) 虚心求教、不懂就问道良好习惯不仅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内涵而且

7、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心得 孔子说这些话是带担任鲁国司寇时此时他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了他的知识、为人那时早已闻名遐迩真的对太庙的一切他一无所知显然不是其所以“每事问”正表现了孔子处处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治学精神 常言道大海之所以为大在不拒细流;高山之所以为高在不辞壤土知识不惧多学问无止境不懂就问精益求精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求学的“捷径”古今之伟人、名人在学业、事业上有造诣的人莫不具备“每事问”的精神 有学有识方成大器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纵观孔

8、子一生的求学、治学之道可以看到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之正式他严格地遵循这个“先求渊博后取精约”的治学原则才成为集古文化之大成的学者 在这里孔子讲的虽是学与行动的道理;但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它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做学问要将博学而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尺度来分析研究:“一以贯之”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做人也同样如此有点人空活一把岁数在做人做事上仍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升华而仅仅当成了一种过程经过之后就忘掉了这样无论如何使不能“越活越明白”的 传授知识重在启发 子曰:“不愤

9、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疑问引起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郑板桥说的好: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在一首诗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观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心得 孔子搞教学除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外更重视启发式

10、教育我们知道读书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老师固然起知道作用但学生才是主体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只是外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主动思考单凭老师“灌”是学不好的必须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想办法刺激他“刺”出“激愤”的心情;想法设疑、设问引起学生“怀疑”进而做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 勤学好问扬长弃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好学好问而不盲从能够在从先贤著作里汲取知识的同时大胆怀疑其错

11、误的地方这是真正有心智、懂学习的人都共同之处南宋时的心学大师陆九渊正是靠对圣人之书的扬长弃短来实现自己的非凡成就的 心得 博学如孔子者仍然能够勤学好问;当然也正因如此孔子才成就其博学当今世界人们学习、工作选择面可以算是很宽广了但因此也导致一些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没什么可学的;但同时也有许多人盲目崇拜别人对所谓“偶像”、“权威”五体投地对其缺点短处却完全视而不见这两种人结果都会落得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因为不管是盲目自大还是自甘卑下都不会使人有任何进步发展 知其心性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12、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孔子说:“有父兄在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因材施教发就是针对孩子的性格、气质、志向、兴趣、爱好、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心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让孩子

13、学某一种知识和技能谁知孩子偏偏不感兴趣可是家长硬是逼着他们学结果越逼越糊涂越逼越愚逼得他索性不学还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学这行不成学那样又不行孩子这也不想学那也不想学于是心烦气躁、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心灰意冷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感到绝望撒手不管从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我们的家长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启发即决不可搞强迫命令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具体情况而采用与之相适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扬长避短顺利成材 学而不厌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历史事实证明大凡智慧、才干超

14、群的人在其求学之际都可以看到他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态度和方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成才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心得 孔子提出做学问应该坚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两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要强调一种学习、育人的态度和精神“默而识之”就是“思”的具体化思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要把所见所闻以及从书本看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不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字面上似乎不难理解乍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就是出于自然就是平凡 博闻多识择善取之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医学家李时珍能编纂成本草纲目这本医书巨著在于他能“遍尝百草去伪补缺”;而从其治学态度、方法而言正得力于博闻多见择善而从 心得 一门知识一个道理往往与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里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现象与本质可能相符也可能相悖要掌握一门知识懂得一个道理不博闻、不多见就难以纵横比较、全面思考很难准确地选择并把握“善者”人由于自身学识、心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一门知识的掌握如果不是在博闻、多见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