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0740440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 甫 诗 三 首,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2、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凝望,诗人感受,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3、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诗歌主题: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春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4、草木 深。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惊心。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 抵 万金。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胜簪。,春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深。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惊心。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 抵 万金。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胜簪。,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

5、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

6、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想一想,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想一想,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苦,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

7、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想一想,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汝家男丁否?,尚有他人否?,今必有一人,谁应河阳役?,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