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739617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纲辨证总结八纲辨证 概述(二)证、病、症的区别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 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 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 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 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 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四)八纲定义即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2、 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表里辨证(病位、病势)寒热辨证(病性)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

3、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 病情轻 病位浅 病程短 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主症 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次症 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表证舌苔薄白表证脉浮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表证辨证要点:(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3、表证的治疗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

4、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 避风寒 慎饮食(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 病情重 病程长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 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 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舌红苔黄舌淡白边齿痕面白无华舌苔厚腻边齿痕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外邪直中)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 直接损伤脏腑气血辨证要点

5、: (1)病位在里,邪已深入于内。 (2)出现如以上所举例类似的里证 的一些症状3、里证的治疗根据里证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温清补攻治疗。里虚证补里实证攻里寒证温里热证清 (三)半表半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非完全入里,介于表里之间的证候。1、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 口苦、咽干、目眩, 脉弦。2、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 (1)外邪由表传内,尚未入于里; (2)里邪透表,尚未透于表,邪气居于 半表半里之间; (3)邪气直犯少阳,正气渐虚,正邪分 争,少阳枢机不利。 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分析 *邪客少阳,正邪分争寒热往来; *邪客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 *胆火

6、内郁,脾胃失运不欲饮食; *胆火上扰,心神不宁心烦; *胆火内扰,胃失和降喜呕; *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口苦咽干; *少阳肝胆病可见脉弦。 半表半里证辨证要点:(1)必见寒热往来之症(2)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目眩、脉弦等症状。 3、半表半里证的治疗和解表里法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 参、夏、姜、 枣、草 (四)表里证的鉴别 表证 里证病史 新病,病程短 久病,病程长寒热 发热恶寒同见 只热不寒 或只寒不热舌象 舌象变化不大 舌象多见异常脉象 脉浮 脉沉或其他脉 病 例 分 析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百服宁”,效果不显。今晨

7、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风热上扰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诊断表证(表热证) 治疗银翘散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反映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注意: 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区别(一)寒证1、定义:阴盛 实寒证 阳虚 虚寒证2、成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3)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3、临床表现:冷冷清清白滑迟 恶寒、畏冷、冷痛 阳失

8、温煦 喜暖、肢凉、蜷卧 口淡不渴 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 寒不消水 大便清稀 苔白而润 面色白、舌淡阳不运血 脉紧或迟寒主收引 寒证的辨证要点 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为其主要病机 2、脏腑功能低下,肌体失去温煦为主 要临床表现。 4、寒证的治疗原则寒证的治疗原则是:虚寒宜温之(附子、肉桂等)实寒宜散之(生姜、桂枝等) (二)热证1、定义: 阳盛 实热证 阴虚 虚热证2、成因(1)外感火热之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4)饮食不节,积久化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津 3、临床表现:热渴红数二便结发热恶热喜冷 阳热亢盛 面红目赤 火性炎上 口渴欲饮 痰涕黄稠 小便短黄 热灼津

9、伤 大便干结 苔黄干燥 舌红脉数 热迫血疾 热证的辨证要点 (1)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 为主要病机。 (2)以脏腑功能亢奋,热盛津伤 为主要临床表现。 3、热证的治疗原则热证的治疗原则是:实热宜清(白虎汤等) 虚热宜补(六味地黄丸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 证 热 证寒热喜恶 恶寒喜暖 恶热喜冷 口渴与否 口淡不渴 口渴喜饮 面色赤白 面白或青黑 颜面红赤 四肢温凉 手足厥冷 手足烦热 二 便 小便清长大便溏 小便短赤大便结 舌象 舌淡苔白而润滑 舌红苔黄而干燥 脉象 脉迟或紧 脉数 病例分析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百服宁”

10、,效果不显。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风热上扰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治疗银翘散 张某,男,22岁,2003年3月1日就诊。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发热,怕冷,鼻流清涕,微咳。自食辣椒驱寒。今晨咳嗽加剧,咳出黄稠痰,且高热不恶寒,大汗,口渴喜冷饮。症见满面通红,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里证、实证、热证里实热证三天前感受风

11、寒之邪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现表邪入里化热,里热亢盛高热,大汗、口渴;热邪灼肺,耗伤阴津咳吐黄稠痰;热邪扰心烦燥不安;满面通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里实热证的表现。治疗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刘某,男,52岁。 2002年10月23日就诊。素体虚弱,乏力气短,食欲不振,肢冷便溏。昨夜起发热,体温39。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色清,四肢不温,舌边尖红,脉浮数。请按八纲辨证分析之。 患者素体阳气不足,为里虚寒证。昨夜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为外有风热表证。此为旧病,又新感风热之邪外有风热表证,故为表热里寒证(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三、虚实辨证 虚实的含义 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概括说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一)实证1、定义 (1)邪气亢盛(有余), 正气不虚,邪正斗争剧烈。 (2)病理产物停聚2、成因 (1)感受外邪 (2)内脏功能失调,痰饮、 水湿、瘀血、脓液、宿食、 虫积等蓄积。特点: 新起、暴病, 病情剧烈、体质壮实3、临床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病理产物及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 壮热,腹胀痛拒按, 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 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二)虚证1、定义:正气虚弱(矛盾主要方面), 邪气不盛,邪正交争不剧烈 正气:阴、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