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39592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制、现状、分析摘要:机械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在低迷中徘徊,关键还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必须准确、科学地制定出预算定额资料,运用程序矛盾管理法准确计量和正确记录生产耗费。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在社会地位上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机械制造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够成为 “航母”的却寥寥无几。该行业多年来一直在低迷中徘徊,除了资金因素外,关键还是内部管理不到位。多数私营企业仅限于个体作坊生产模式,只是定货、投入、产出、交货四个环节的机械重复。这些企业主大多缺乏做强企业的

2、魄力,又未长着洞察机遇的慧眼,只想着“少投入多产出”,在财务核算方面只知道以收入扣去支出粗算出利润。脑海中根本就没有“管理”这根弦儿。有些国有企业订货量越多亏损额越大,企业领导不对病根进行由浅及深的挖掘和剖析,只是一味地埋怨合同质量太差。笔者认为,少数订单亏损有可能说是合同质量太差。如果多数订单同时出现亏损,很可能就是企业的成本核算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管理出现了漏洞,归根结底还是这些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一、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及危害性1、放眼粗放式经营采用模糊化管理目前的小型制造企业大多是一些个体作坊,企业主为了节约资金,招聘的职工多半是一些半青半黄

3、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临时抱佛脚的瓦合之众缺乏稳定性。在靠提高操作技能难见成效的情况下,企业主只能通过加班加点等落后方式创造赢利。由于人才匮乏职工素质偏低,复杂的管理制度操作起来困难较大,而模糊化管理不需要动脑筋,操作简便,谁都能干。这样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低,只要能简单地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计算即可,根本谈不上什么成本管理,因此形成的成本资料更无准确性可言。有些中型企业虽然有一些管理制度,但由于存在着人情上岗因素,又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配备的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复杂的操作同样难于胜任。整张领用的钢板或者整根领用的型材未用完的余料不知道做退库入账,无法使用的边角

4、废料不知道在账面上做回收处理,这样就把整张钢板或者整根型材全部进入了所投产品的成本,同时形成了账外物资。这样形成的成本资料能有什么利用价值呢?总之粗放式经营和模糊化管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资料数据,用来指导生产过程,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用材料采购定额控制材料费用材料采购定额是按照图纸设计和生产工艺要求采购材料的预算指标,实际上只是采购环节安排资金支出预算的数据来源。完善的采购定额为采购成本的控制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采购浪费。如果用材料采购定额控制材料费用,生产余料和边角废料全部进入了生产成本,必然造成定额标准偏大,根本不可能达到控制

5、材料耗费的效果,用材料采购定额控制材料费用正是模糊化管理指导生产的具体体现,简直是画蛇添足。只有用准确科学的材料消耗定额指标控制生产用料过程,才能大大降低实际耗用量,达到控制材料费用的目的。因为材料消耗定额是按照图纸设计和生产工艺要求,准确使用材料进行生产应当耗用的材料数量和金额。某种产品领用的未用完的余料和边角废料在账面上分别作退库和回收处理,从而把这部分材料费用排除在该产品的成本定额中。某种产品所耗用的钢材定额总量就是图纸和工艺上的净重。我们可以这样来比较材料采购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如果一种产品需要某种规格的钢板耗用量折合成数量是4.25张,库存还有大约0.75张,理论上应该采购3.5张,

6、实际上半张板是没法订货的,因此采购定额必须做4张板。在金额上材料采购定额是含税价,而材料消耗定额是不含税价。由此可见材料采购定额必然大大高于材料消耗定额。3、将材料采购权下放给二级经营实体有的企业为了推进二级经营实体作为市场主体,将材料采购权下放给二级经营实体,准许它们根据生产需要自行采购,这种分散采购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隐患:(1)分散采购必然造成批量减少,从而导致采购价格上升和企业整体的材料成本攀升。(2)二级实体缺乏内部控制体系,很容易形成商业腐败。4、工时定额标准远远偏离实际工时,难于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和实现生产提速有些企业只把工时定额当成分解工作量、确定一线职工收入分配的定量指标,而

7、忽视了它的控制实际人工耗费、实现生产提速的功能。职工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是想法修改单位工时工资标准,而是加大定额工时,致使定额工时越来越大,以至于定额工时和实际工时的比率高达300,个别企业甚至达到400500,这样的定额工时标准怎么能起到控制人工成本和实现生产提速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定额工时是在正常的生产环境条件下,技术水平和操作素质良好的熟练工人完成某项作业应该耗费的劳动时间。定额工时标准应该以这些熟练工人的平均实际工时做为基准上下波动,定额工时标准和这部分职工的平均实际工时的比率维持在90110之间。定额工时标准不能定得太过苛刻,如果大部分熟练工人经过努力都不能完成的话,必然挫伤职工的

8、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 ,起不到奖励先进、提高操作技能、发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作用,不利于实现生产提速。反之定额工时标准定得太过宽松的话,大部分职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职工就会丧失学习技术提高操作技能力的动力。这样的话,同样起不到实现生产提速目标的作用。这就象众多动物抢夺树上吊肉的游戏一样,肉钩的高度要有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定额工时标准后,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调整,只有在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或者确信整体操作水平大幅度提升时,才能酌情调整,并且要确保标准调整不改变责任工资的水平。比如说降低定额工时标准后,提高奖惩比例等。5、只考核车间领导,不考核生产班组和一线

9、操作人员车间领导是生产任务的组织者,生产班组和一线操作人员是生产任务的完成者。车间领导的业绩取决于生产班组和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他们的目标是统一的,他们在行动中扮演的角色犹如人体的左右手,需要团结协作。生产班组和一线操作人员既有获取收入的权利,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只考核车间,不考核生产班组和一线操作人员,必然形成车间领导着急上火,生产班组和一线操作人员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犹如只用左手干活,闲着右手一般。最终造成生产进度的耽误, 招致车间领导和普通工人双方利益同时受损。只有将车间的生产目标层层分解分配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才能在车间内部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人人节约费

10、用”的主人翁意识。6、辅助工种缺乏考核责任制,容易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辅助工种是车间内部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个体之间在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大小也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只实行岗位工资制度,不按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必然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的发挥。总之,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打造成“航空母舰”必须从基础抓起,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二、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必须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1、必须有一支人员稳定、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线操作队伍企业和职工是两个相互依存、互利双赢的实体,企业靠职工完成

11、生产任务以获取利润,职工从企业获取劳动报酬来维持生计。职工在进入企业工作的同时,企业也为他提供了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机会,只要抓住机遇,在工作中勤于钻研,在工作之余不耻下问,就会有丰硕的收获。对企业来说,一线职工人员稳定是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如果职工流动过于频繁,一线队伍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就会失去稳定性,更谈不上不断提高的问题。2、企业应设置预算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履行预算管理职能预算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是:(1)根据图纸设计和生产工艺制定新订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和工时消耗定额;(2)根据图纸设计的变动和工艺流程的变化调整材料和工时的消耗定额;(3)对生产部门反馈回来的生产任务通知单中

12、记载的实际耗费和定额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定额资料是否需要修订;(4)根据一线职工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完善成熟产品的消耗定额;(5)根据材料消耗定额资料制定材料采购定额,编制采购预算。预算岗位应本着一岗多人的原则配备人员,通过多人参与好中择优的集体评定方式确定定额标准以防止个人主观臆断出现偏差。定额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视图能力和文化水平,熟悉各工序的生产过程,最好有过生产一线的操作经历。预算部门的工作同生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均有一定的业务衔接,必须同心协力、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决不可互相推诿转嫁责任。三、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制必须制定出准确、科学的预算定额资料准确的预算定额

13、资料是建立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航标。预算定额的制定过程必须坚持精细化管理作为指针,想得要精、做得要细,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考察研究,制定出的定额标准才能准确且符合实际。只有准确并符合实际的预算定额标准才能用来指导生产制造过程。1、 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材料消耗定额资料包括材料定额耗用量资料和材料定额成本资料。材料定额耗用量包括钢材耗用量、配套件耗用量、标准件耗用量和焊材、油漆、气体等辅料耗用量。材料定额成本资料包括括钢材耗用定额成本、配套件耗用定额成本、标准件耗用定额成本和焊材、油漆、气体等辅料耗用定额成本。制定材料定额成本资料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材料定额耗用量。钢材定额耗用量总

14、计数就是图纸净重,钢材定额耗用量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图纸净重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组合每一个半成品的过程。钢材定额耗用量指标是根据图纸设计和生产工艺对下料工序实地观察钻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配套件定额耗用量和标准件定额耗用量就是图纸设计中全部配套件和标准件的需求数量,它的制定过程就是根据图纸和工艺进行统计汇总的过程。焊材和气体等辅料定额耗用量与焊接切割工作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工作量的大小表现在定额工时标准上,该指标根据单位工时耗用量标准与定额工时标准计算后确定出来的。油漆定额耗用量与每个组合的表面积有关,根据图纸设计中各组合的面积和单位面积耗用量计算后制定出来的。确定了材料耗用量后,以各

15、种材料当时的单价(不含税价)或者库存材料的账面价格作为标准价格,计算出各种材料的定额消耗成本,计算公式为:钢材的定额消耗成本各种规格型号钢材的定额耗用量相应的标准价格配套件的定额消耗成本各种配套件的定额耗用量相应的标准价格标准件的定额消耗成本各种标准件的定额耗用量相应的标准价格各种辅料的定额消耗成本各种辅料的定额耗用量相应的标准价格2、外购材料、外购铸锻件和委外加工件的定额成本的确定外购材料定额成本是根据各种材料的定额采购量与相应材料的市场价格(含税价)计算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外购材料定额成本各种材料的定额采购量相应材料的市场价格材料的定额采购量是在材料消耗定额的基础上,结合库存数量统筹计算

16、出来的,钢材的定额采购量是在不扣除余料和边角废料情况下折合为板材的张数或者型材的根数提供出来的。外购铸锻件、委外加工件定额成本是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当时比较中意的协作方的市场价格和质量要求,通过货比三家制定出来的。采购部门应根据按照各生产实体的材料需求量计划并考虑必要的库存条件下确定的采购计划,通过货比三家的基础上,本着节约采购成本的原则,实行集中采购。坚决杜绝利用商业贿赂导致采购成本攀升的行为。3、定额工时标准的制定和单位工时工资率的确定定额工时标准既是分解衡量工作量确认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数量指标,又是控制生产进度实现生产提速的预算工具。机械行业工时定额有现成的国家标准,有些先进企业还有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借鉴过来作为参考,但不能生搬硬套。企业初次制定产品定额工时标准时,应在深入生产一线考察实践的前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