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739402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43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中亚康复中心方案设计说明 1.1.设计总说明设计总说明 1.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1.1 重庆市规划局渝规第 500115201200011 号文件及 1:500 红线图。 1.1.2 设计任务书 1.1.3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1.1.5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49-88) 1.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1.1.7小套型住宅设计规范 (DBJ50-079-2008) 1.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1.1.9汽车库建筑设

2、计规范 (JGJ10098) 1.1.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6797) 1.1.11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 (JGJ5088) 1.1.12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1.1.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3798) 1.21.2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长寿湖景区西岸采石场处,北接旅游高速路连接道,南邻川维培训中心,西接景区外 围路三期,有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项目用地处在长寿湖旅游专用高速路的终点,与地块距离约 200 米,与渝宜高速路连接;离渝万城际铁路长寿火车站不足七公里,已畅通的环湖路和规划的路网使地 块的可到达性十分良

3、好。项目用地西部和西北部主要为绿化区域或公园区; 东部与已建成的沿湖公园 接壤,离湖水面仅百米之遥;维丰小区为高档洋房住宅区(在建) ;待建川维培训中心将形成建筑密 度较低,环境优雅的培训学校。 规划区整体趋势自西北向东以及向南呈平缓下降,最高标高处为 414 米,位于地块西北角,最低 处为 363 米, 位于地块最东侧; 西北区域与南部区域中间有一断崖面, 其余部分相对平坦, 高差较小。 该项目用地总用地面积 125823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40967.71 平方米(含地下部分) 。 容积率 0.89. 1.31.3 工程建筑的规模和设计范围工程建筑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地块分为两个相对

4、独立的版块;住宅开发区和治疗康复康乐区。其中,治疗康复康乐区根据功能 的需要,分为三个小区域:治疗区、康复区、康乐中心。 1.3.1 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25823 平方米 。 住宅开发区总用地面积:62911.5 平方米。 治疗康复康乐区总用地面积:62911.5 平方米。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 140967.71 平方米(含地下部分) 。 住宅开发区总建筑面积:90800.38 平方米。其中公寓楼建筑面积:5582.89 平方米;联叠住宅 建筑面积(含夹层) :62259.28 平方米;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面积:22115.82 平方米。 治疗康复康乐区总建筑面积:50167.33 平方米

5、;其中治疗区总建筑面积:24800.69 平方米; 康复区总建筑面积:16257.06 平方米;康乐中心总建筑面积:9109.58 平方米。 1.3.2 本项目设计内容共分:治疗康复康乐、住宅开发区。治疗康复康乐分为治疗区、康复区、康乐 中心。治疗区有诊疗中心、病房、后勤用房共 4 栋建筑,康复区主要是独立式病房共 58 栋,康乐中 心主要是康乐中心共 1 栋。住宅开发区有联叠住宅 36 栋和公寓 1 栋。整体建筑风格为新古典风格。 1.3.3 相应配套服务用房。 配套服务用房包含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配套服务设施。 1.41.4 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指导思想 1.4.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模

6、式也不断变化。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城市,而城市也改变了我们 的生活,城市从简单的功能区划的功能主义城市逐渐进入到混合功能型的复合化的新都市主义模式。 在这样的城市变革中, 我们需要新的场所来提供这种新都市主义的体验, 这一场所也为城市注入新的 生命活力。 1.4.2 本项目的设计主题就是治疗、康乐中心、康复为一体的康复中心(治疗、会所、独立式病房) 、 公寓、都市高尚住宅为一体的社区。形成功能配套完备的康复中心。 1.4.3 在本项目中,居者既可享受特色的居家环境,又可享受都市的方便快捷,该项目的建筑风格充 分地反映了典雅、 高品位和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 分区明确, 使住户有比较安逸的治疗到康复的

7、过程。 1.4.4 强化绿化设计,加强规划区的亲近自然的形象。在治疗康复康乐和住宅开发区,采用一致的建 筑风格,两者有机结合、统一,使彼此相融合。 2 1.4.5 本规划设计的总原则是“以人为本、立足环境、融与自然、求精求美” 。 1)以人为本以关怀人为出发点,从花园洋房的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的设计到场地设计都是处处 以人的活动、思维、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人的生活、心理需求,符合人的行为特征,配置完善 的各类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区域。 2)立足环境基于该项目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在保护已有的植被、土壤、地形的基础上加以补 充和优化设计。基地内景观视线优越,空气清新,安然幽静,但

8、现状植被条件不是很好。设计中充分 利用用地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环境植被绿化,创造绿意浓浓的基地内部环境。 3)融与自然作为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让建筑与周边城市及自然景 观融为一体成为设计的一个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设计中控制建筑体量, 并通过大量的绿化景观 和乔木对建筑进行一些遮挡,使建筑隐现于绿化景观之中,在树种选择上尽量考虑本地区自有树种, 使场地外的自然景观与用地内的景观很好的结合。 4)求精求美大力提倡优美的精品意识,只有将建筑、小品、景观设施和环境景观建成精品,才 能在总体上使整个康复中心成为精品,并提升了自身品质。 历史文脉延续 1.4.2 历

9、史文脉延续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市的建设必定要让历史文脉延续,让重庆市的文化继续传承。我 们考虑是重庆的地方历史文脉,通过我们对重庆建筑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整理, 我们发现它可分为三个 时期,分别为: 1)重庆传统民居,在时代变迁和历史沉淀过程中,穿斗木结构成为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重要形 式。白墙灰瓦,吊角楼等是它的典型特征。 2)近代,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建筑形式出现了很多西方建筑的符号,如高大石台基、柱廊,拱 卷门窗,细部众多的装饰性线脚等。青砖和红砂石是当时使用较多的材料。 发展到今天,随着建筑的大量实践,我们认为当代的重庆建筑形式既要传承历史建筑文脉,也应 该满足当代的审美要求

10、,所以我们会将本小区设计为一个具有浓厚新古典风格的建筑。 1.51.5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在满足现代生态学、 美学和场所的精神特征外, 探索居住空间与景观文化意境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使之不仅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还能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紧密结合和心灵感受。 规划布局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景观,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在道路组织和建筑布局中,以尊重原始地形 为原则,减少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美化原始地貌,使建筑和道路与自然地形有机的融 合。 本次规划是在对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对现状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入手,提出三大原则; 1.5.1 充分尊重城市现状生态格局: 现代的城市建设, 不可避免地会危

11、及自然生态环境。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设计和建设, 尽可能保留利用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山水资源创造生态型山水城市风貌特征,与周边山水连成整 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石地质条件,特别是较大面积地块处于裸露岩石面,坚持“依山就势, 顺其自然,巧妙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尽量避免大的挖方或填方,是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呈 现自然美的重要途径。 1.5.2 注重城市风貌的整体性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保留与改造, 在城市设计以及长寿区风貌协调规划的宏观控制下从色彩及风格 等方面突出规划建筑与现状建筑的协调与统一,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城市景观风貌。 1.5.3 注重空间形态的塑造 考

12、虑沿主要城市干道、 周边居住区建筑序列轮廓与周边地形环境的和谐关系, 突出道路沿线的空 间舒展形态, 塑造适宜的尺度以及整体的空间和视线效果, 同时对绿化空间的建设与其周边地段建筑 空间相协调。 1.5.4 结合地域文化,增强地域魅力 将长寿区文化融入到片区发展中,增强地域特色及品牌效应,以长寿文化作为片区的特色产业, 服务片区及周边区域。 1.5.5 遵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各有关规程、规范。 1.5.6 满足规划、消防园林等各项技术要求,解决好各种不同功能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做到功能合 理、技术先进、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 1.5.7 尽可能采用建筑新技术,各建筑物内变压器均选用高效

13、、节能、低损耗、低噪音的干式变压器。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对各建筑物内的变压器、空调系统、泵及环境照明实行监控,使之成为统一协调 的系统,使冷源共享。为保证各类住处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防火建筑物内、外电磁场的干扰, 在各建筑物内设置了宽带数据线系统,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非异敞式布线系统, 在系统的人防设置按易 地建设考虑,本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 6 度。 3 1.61.6 设计构思设计构思 以绿地、自然、阳光的居住环境为主题,对内部道路、环境、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达到与 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目地,提升康复中心环境品质。 1)结合现有地貌条件中的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原本高度,使景观具有强烈的控制

14、性和空间层次的跌 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形象。 2)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的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乔木、灌木、低矮灌 木、草皮四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满足绿色自然阳光环境要求。 3)注意各空间的穿透与连通,建筑布局排列有序布置,形成空间走廊,较好地解决环境小气候的问 题,同时也避免了相邻之间的对视问题,较好的解决了视线景观的通畅问题。 4)规划布局时考虑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空间效果,力求使动线丰富,处处有景、步步有景,步移 景异,为康复中心区打造出高品质的园林社区。 5)隐私保护:设计低密度、绿植隔离等措施的高隐蔽性居住场所;提供虚拟网络空间,采用全封闭 的社区

15、管理模式。 6)功能分配:科学化的三阶段康复新模式为戒毒、脱毒、康复的三个阶段。我们在康疗中心区分的 三个小区域:治疗区、康乐中心、康复区的功能完全满足了科学化的三个阶段康复新模式的需要。 7)绿化联通、绿意共享 打通各功能区的绿化走廊,联系各个组团公共绿地,满足视线通畅的同时可以实现景观的公平共 享。在特殊功能取悦进行强制性隔断,但保证视线的通透性。 2 2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 2.1 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1) 严格遵循规划设计方案,并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内外条件的落实, 对原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 整,完善。 (2)建筑单体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立面造型新颖美观,体现人文性与建筑

16、特点,并尽 量节省建筑投资,将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有机的统一起来。 2.2 设计概述 2.2.1 场地概述 根据地形现状,布局上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能有机统一的组团。有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各 具特色的聚散场所,以及自身相对独立的停车系统。 2.2.2 交通组织 充分体现道路系统的整体性与景观性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 同时, 组团路、宅间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其自成体系。道路设计与居住区内部规划布局相结合,强 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 2.2.3 停车设置: 停车方式采用集中停车的方式,加以地面的临时访客车位。车库、车位均设置在地下,地下停车 库的设置目的是为减小大量的机动车对小区景观的影响。 小区地下车库入口的设置满足了每个组的需 要。停车位总计 817 个,室外停车位共计 145 个,诊疗康复康乐区室外停车位 112 个,住宅开发区停 车位 33 个;室内停车位共计 672 个,其中诊疗区和康乐中心室内停车位 191 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