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739229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经济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改(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城二十里堡南区1#2#商住楼质量专项方案博兴曹王建工有限公司A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程:滨城区二十里堡南区1#2#商住楼 编号:JJ-004 致:滨州市工程建设监理处 (监理公司)我方以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 滨城区二十里堡南区1#2#商住楼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的编制,并经我单位上级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承包单位(章)博兴县曹王建工有限公司 项 目 经 理: 日 期: 年 月 日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滨州市工程建设监理处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目 录序号

2、名 称 页码一 钢筋工程- 4二 模板工程- 5三 混凝土工程- 7四 砌体工程- 11五 屋面工程- 13六 内外装修工程- 14七 建筑安装工程- 22八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 29一、钢筋工程1、柱子主筋位移原因分析:(1)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主筋被梁筋挤歪造成柱上端外伸主筋位移。(2)柱子箍筋绑扎不牢固,模板上口刚度差,浇灌混凝土时使主筋位移。(3)基础或梁内柱的插筋位置不正确。(4)浇捣混凝土时被振捣器碰歪未及时校正。预防措施:(1)无论基础或楼层,在浇灌混凝土前均应检查柱插筋或外伸钢筋位置是否正确,并加以校正。(2)基础插筋要绑扎方正吊直,插筋要有足够的箍筋,保持钢筋骨架本身不变形

3、,底端定位应牢固,必要时可焊在底筋上。(3)为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主筋外侧应加设砼垫块。(4)必要时可在基础或柱模上口,用井字型套箍撑住模板,固定住钢筋。(5)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浇捣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筑过程应安排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2、钢筋对焊接头处弯折或偏心超过规范规定原因分析:(1)钢筋端头歪斜。(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4)操作人操作不注意。预防措施:(1)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2)电极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4)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3、钢筋电渣

4、压力焊接头偏心和倾斜原因分析:(1)钢筋端头歪斜。(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4)操作人操作不注意。预防措施:(1)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2)电极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4)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4、钢筋加工过程中部分通病(1)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切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对I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5、钢筋绑扎与安装过

5、程中部分通病(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确: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2)保护层砂浆垫块应准确,垫块步距取800800,否则会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扎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4)柱子箍紧接头无错开放置,绑扎前要先检查:绑扎完成后再检查,若有错误应即纠正。(5)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应及时调整。二、模板工程 1、轴线位移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

6、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移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橛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防治措施:(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

7、作、安装的依据。(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2、标高偏差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

8、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原因分析(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防治措施:(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c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

9、,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接缝不严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6)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防治措施:(1)翻样要认

10、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易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4)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5)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6)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三、混凝土工程1、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麻面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

11、损,出现麻面。(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4)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板缝处出现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预防措施:(1)模板面清除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木模板浇筑前应充分浇水湿润。(3)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模板缝拼装要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纤维板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5)混凝土

12、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禁漏浆,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2、混凝土局部出现蜂窝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有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和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一次下料太多,没有分层分段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柱烂根,形成蜂窝。预防措施:(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要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搅拌最短时间不得少于规范规定。(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米,如超过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4)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