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9102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 甫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杜 甫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杜 甫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杜 甫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杜 甫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 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 甫(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 甫,第 四 章,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来做诗苦。 诗据本事诗,但李白集中无。洪迈 容斋随笔谓乃“好事者撰”。 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 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膺作也。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一、杜甫的家世,杜甫是晋名将杜预(220284)的第 十三代孙。 (一)父系:奉儒守官 诗歌家事 杜预(京兆杜陵人)少子杜耽为晋 凉州(甘肃武威)刺史孙杜逊东晋初迁 襄阳,为襄阳杜氏始祖子潜光玄孙 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子鱼石为隋获嘉(河南省)县令子艺依 为巩县令,迁巩县子审言,膳部员外 郎子闲,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二)母系:血

2、统悲剧 杜甫母亲出于清河崔氏。 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任襄州刺史,越 王李贞伐武,李慎受牵连下狱,改姓虺氏,,配流岭外,死于途中。次子义阳王李琮入河 南狱,一女嫁崔氏,有“勤孝”之誉。后李 琮和两弟配流桂林,被杀。李琮子行远、行 芳配流巂州(西康西昌),后受刑,行芳年 幼获免,却愿替兄受死,终双双被杀,西南 人称其“死悌”。 “勤孝”之女即杜甫外祖母。,杜甫外祖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高祖第 十八子),武后时配流利州(四川广元), 不久被杀。,二、杜甫的经历,(一)漫游生活 玄宗开元19年,20岁,漫游吴、越; 开元23年,24岁,自吴越东归,东都应 试下第; 开元25年,26岁,漫游齐、赵; 开元

3、29年,30岁,洛阳结婚,居3年, 遇李白,订交; 玄宗天宝4年,34岁,再游山东齐州, 再遇李白。,(二)困居长安 天宝5年,35岁,入长安求仕; 天宝10年,40岁,献三大礼赋 (献朝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 南郊赋); 天宝11年,41岁,召试文章,送列有 司,参列选序;,天宝14年,44岁,授何西尉,不拜, 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岁末辞; 天宝15年,45岁,安禄山攻破长安, 杜困长安。,(三)艰难为官 肃宗至德二年,46岁,奔风翔授左拾 遗; 乾元元年,47岁,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48岁,客秦州(甘肃天 水)、同谷至成都。,(四)漂泊流浪 肃宗上元元年,49岁,成都建草堂;

4、代宗宝应元年,51岁,成都乱,客梓 州(四川三台)、射洪、阆州(四川阆 中); 代宗广德元年,52岁,在梓州、汉州 (四川广汉)、阆州;,代宗广德二年,53岁,入严武幕; 代宗永泰元年,54岁,离蓉,经嘉州 (四川乐山)、戎州(四川宜宾)、忠州 (四川忠县)至夔州(四川奉节)西云安 (四川云阳); 代宗大历元年,55岁,在夔州; 代宗大历三年,57岁,正月离夔,冬至 岳州(岳阳);,代宗大历4年,58岁,往来潭州(长 沙),衡州(衡阳)间; 代宗大历5年,59岁,在耒阳去世。,三、杜诗接受,杜诗的影响,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在 于他诗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诗体的博大精深、 无体不备上。,(一)杜诗接受

5、 当代: 杜诗影响较小,大致有以下原因: 身纷低微,即便多方投献,也难得有力 者推誉; 最有影响的律诗,特别是晚期律诗,很 难被人们迅速认识;,后半生漂泊蜀中、江湘,地较偏僻; 战乱时文学传播、接受,不能同和平时 期相比; 虽成名于盛唐,但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盛 唐风尚不十分相符。 在唐人选唐诗总集中,其诗歌遭遇大致 如下:,芮挺章国秀集(744年),选录初 盛唐间(天宝3年前)自李峤至祖咏85家 280首诗,无杜诗; 殷璠河岳英灵集(753年),选录 开元2年至天宝12年间24家234首诗,无杜 诗; 元结箧中集(760年),录7家诗 24首,实无杜诗;,诗人逝世不久,润州刺史樊晃编杜工 部小集

6、六卷,收诗290篇。 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 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 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 已。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中唐: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反 映现实、揭露时弊的精神,把创作看成是实 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韩愈主要在表现方法上继承杜诗,追求 怪诞奇险和议论化、散文化倾向。,元和八年(813),元稹作唐故检校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作与元九 书。 元和十一年(816),韩愈写调张 籍。,晚唐: 学杜现实性诗者极多,但真正能承继杜 甫衣钵的是李商隐,其七律组织严密而跳跃 性大(这是诗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宋

7、代: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士大夫、 文人越来越看重杜诗。 宋仁宗以后,杜甫的影响越来越大,杜 集定本出现,如: 北宋苏舜钦老杜别集收诗380首左右;,北宋王洙杜工部集收诗1405首(古诗399首,近体1006首); 北宋李纲校定杜工部集1440余首。 这时,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讲求勾 稽史实,以史证诗,如: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徐居仁 编次,宋黄鹤补注;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宋黄鹤 补注,宋刘辰翁评点,元高楚芳编。,宋代,基本上弄清了杜甫的生平经历、 诗歌编年等问题,对诗中用典、词语出处以 及难字难句作笺释,基本上弄懂了杜诗。 元、明两代成就较小。,清代: 又掀起了注杜高潮。

8、明末清初: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王嗣奭杜臆 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 金圣叹杜诗解,康熙以后,产生了尤其有影响的两个注 本: 浦起龙读杜心解 杨伦杜诗镜诠,四、杜诗的“诗史”特征,杜甫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年, 即封建社会由盛入衰的转变过程当中的种种 现象,具有“诗史”性质。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 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新唐书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 普遍以“诗史”标称杜诗特点。 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 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 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 史。 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杜少陵子美诗多纪

9、当时事,皆有据依, 古号诗史。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一) 两层含义 其一、真实性,对历史的真实纪录与反 映;可补史之缺,但不能以诗为史。 其二、形象性,有比历史著作更为丰富 的生活图景。,(二)写作方法的变化 以五、七言古体,即事名篇,用叙事手 法写实事; 注重局部描写,突出细节,真实感强, 生活气息浓郁; 叙事中融入强烈抒情,时杂议论,抒一 己之怀,格调异于盛唐诗。,(三)代表诗作 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 丽人行 羌村三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北征 蜀相 登高 秋兴八首,二哀:哀江头 哀王孙 二悲:悲陈陶 悲青坂 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兵 车 行

10、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 族的战争频繁。给边疆少数民族和中原人民 带来深重灾难。,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 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 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 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 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 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216,诗歌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兵车 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 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 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车辚辚,马萧 萧

11、,行人弓箭各在 腰。耶娘妻子走相 送,尘埃不见咸阳 桥。牵衣顿足拦道 哭,哭声直上干云 霄。,客观描述,展现震人 心弦送别图: 走,既形象,又富有 感情色彩。 牵、顿、拦、哭,一 句四动作,表意丰富,细 腻入微。,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点明亲眼所见、亲耳 所闻,真实感。 点行频,诗眼。 诗中人物亲诉“点行 频”,以示真实可靠。 矛头直指最高统治 者,悲情难遏,抗议强 烈。,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千村万 落生荆杞。纵有 健妇把锄犁,禾 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 战,被驱

12、不异犬 与鸡。,“君不闻”,谈话口 气,提醒读者。 笔锋陡转,驰骋想象, 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到 内地,概括描写战争带来的 惨象。 扩大表现容量,加深表 现深度。,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推进一层,引发诉苦之词。 敢怒不敢言,又终于说出,开阖 有致,细腻逼真地表现征夫苦衷 和恐惧心理。 从抓兵、逼租两方面,揭露 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灾难。 连用短促的五言句,表达沉 痛哀怨心情和倾吐的急切情态。,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心灵严重摧残, 社会心理改变。 发自肺腑的血泪 控诉。,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13、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笔调哀痛,描述长 期存在的悲惨现实。 情调、氛围凄凉低 沉,悲惨哀怨,与开头的 人声鼎沸惊天动地形成强 烈对照。,本诗有如下特点: 首先,通篇叙事,但无论描写叙述,还 是代人叙言,都融入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 思想感情,凸现诗人焦虑不安、忧心如焚形 象。,其次,叙述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 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后 面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倾诉苦衷的长 篇叙言,则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内涵。,第三,情节发展与句型、音韵变换紧密 结合。 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 大段七字句中,穿插八个五字句,表现 “行人”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之情

14、。 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 扬起伏,声情并茂。,第四,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 “君不见”、“君不闻”等,避免冗长平 板,提示,惊醒读者,具回肠荡气效果。,民歌接字法,蝉联而下,累如贯珠,铿 锵和谐,优美动听,如“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 人但云点行频”等。 通俗口语,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明快 而亲切,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 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五、杜甫的“诗圣”地位,(一)品格集大成 杜诗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对国 家、人民的深挚感情,对友谊的挚着和珍视 以及

15、苦已利人的思想境界,都是千古一人, 他的品格,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情 感、道德。,其一,民本、仁政思想。 在反映社会兴衰、战乱动荡、民生疾苦 的诗中,集中体现了儒家民本、仁政思想。 无论穷达,均兼济天下,无论是否在位,都 关心政局、民疾,不轻视下层人民,同情妇 女,珍视各民族间友谊。,其二,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怀。 诗歌贯穿“穷年忧黎无,叹息肠内热” 主线,而最突出的思想特征,便是强烈而 深沉的爱国热情,诸如对预示国家衰落现象 的敏感,对战乱的关注,对帝王的批评(洪 迈容斋随笔“唐诗无忌讳”条中列举杜 诗最多),对奸邪的讽刺抨击等。,其三,纯洁、真切的个人感情。 杜诗感情真切动人,如对自身

16、困苦艰难 的抒写,对弟妹、妻儿的怀想,对人生友谊 的珍重等等,这正是他被称为“诗圣”(宋 人重在诗的集大成上,明人重在道德上), 梁启超称之为“情圣”的重要原因。,(二)诗歌集大成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 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 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 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 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 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秦观论韩愈,其一,诗歌传统。 叙事、议论诗经小雅 慷慨悲歌离骚 缘事而发乐府 情怀浓烈、感情细腻建安诗歌 夹叙夹议“小雅”、赋的铺排、 乐府、史笔,五言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