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8449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系统实施概要(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本章内容,第一节 物理系统的实施 第二节 程序设计 第三节 程序和系统调试 第四节 人员培训 第五节 系统切换、运行与维护 第六节 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系统实施是开发信息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实现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物理模型,按照实施方案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交付用户使用。,构建系统运行平台,程序的调试和测试,系统实施报告,系统的物理模型,影响系统实施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 管理因素 技术因素 (1)数据整理与规范化; (2)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3)开发技术的选择和使用。,第一节 物理系统的实施,MIS物理系统的实施是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

2、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一系列活动。,能够满足MIS的设计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合理的性价比; 良好的可扩充性; 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计算机品牌选择,计算机购置的基本原则,温度 湿度 静电 无尘、电缆走线、配备不间断电源等,计算机的环境要求,计算机系统的实施,网络系统的实施,第二节 程序设计,编程(Coding)就是为系统各个模块编写程序。根据结构化方法设计了详细方案,又有了高级语言,初级程序员都可以参加这一阶段的工作。,程序设计的目标,指当系统需求变化时,容易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不仅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而且在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要求层次清楚,便于阅读,便于维

3、护。,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如节省存储空间、提高运行效率等。,程序效率、可维护性、可理解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功能结构图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模块,先实现那些模块呢?,执行具体的功能,控制性,自顶向下的模块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方法主张自顶向下实现,尽量先实现上层模块,逐步向下,最后实现下层最基本的模块。 (首先调试整个系统的结构及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确保系统结构和各模块接口的正确性),模块应该具有独立性 在系统中模块之间应尽可能的相互独立,减少模块间的藕合,即信息交叉,以便于将模块作为一个独立子系统开发。 模块大小划分要适当 模块中包含的子模块数要合适,既便于模块的单独开发,

4、又便于系统重构。,自顶向下模块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模块功能要简单 底层模块一般应完成一项独立的处理任务。 共享的功能模块应集中 对于可供各模块共享的处理功能,应集中在一个上层模块中,供各模块引用。,采用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的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表示含有多个连续的处理步骤,按照书写的先后顺序执行。,Int i=0 Int s=1 S=100+i,2、选择结构:,由某个逻辑表达式的取值决定选择两个处理加工中的一个。,3、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构成,程序运行时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Int i=1 Int

5、s=0 Do While(i=100) s=s+i i=i+1 EndDo,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程序编写出来就“万事大吉”。 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第四节 程序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正确性证明指的是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静态检查指的是人工评审软件的文档或程序,发现其中的错误。主要包括代码审查与静态分析。,动态检查即测试,有控制地运行程序,从多种角度观察程序运行时的行为,发现其中的错误。,测试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数据运行检验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正确性的过程。,程序测试,分调 (功能测试),总调,特殊测试,认可测试, 程

6、序的调试就是要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程序进行试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使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程序调试的方法主要有黑箱测试和白箱测试。,黑箱测试,白箱测试,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征。,将软件看做一个透明的白箱子,按照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逻辑来选定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测它与设计是否相符。还要检查输入的数据是如何通过系统内部设定的结构,达到输出的。,程序调试,利用精心挑选的测试数据,使程序和模块中的每一条语句都能得到执行, 即能够测试程序中的任一逻辑通路。,程序代码调试,例如:用空数据文件去测试,能否正常运行。,例如:输入

7、错误数据或不合理数据时,能否及时发现并提示出错信息,并允许修改; 又如:操作错误时(包括操作步骤或方法错误)能否及时发出警告信息,并允许改正。,经代码测试正确的程序只是基本上验证了程序逻辑上的正确性,但并不能验证程序是否满足程序说明中定义的功能,也不能验证数据本身是否完备。 程序功能测试则面向程序应用环境,把程序看做一个 “黑盒子“,认为程序只要满足应用功能上的需求,就是可行的。,程序功能调试,将一个功能内所有程序按次序串联起来进行调试,目的是要保证模块内各程序间具有正确的控制关系,同时可以测试模块的运行效率。,分调,将所开发的系统放在模拟的产品环境中,其目标是保证系统与网络、数据库、硬件和任

8、何其它公司所特有平台和环境因素相协调,保证整个系统运行是一致的,并且使应用程序能满足用户要求的灵活性。, 主控程序和调度程序调试 系统程序总调,总调,由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合作进行,除了上述常规测试之外,还有一些必要的性能测试,这些测试往往不是针对程序在正常情况下运行的正确与否,而是根据系统需求选择进行的,主要有:,特殊调试,认可测试贯穿于测试的各个阶段,以确定终端用户是否认可该系统的设计和功能。,系统调试完成后,应该编写操作说明书,完成程序 框图和打印源程序清单。,认可测试,培训的对象是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及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第五节 人员培训,第六节 系统切换、运行与维护,指由旧的

9、、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 系统过渡的过程。,系统切换包括:,系统切换,1、直接转换法(Cut-over method),在指定的时间点,停止原系统的使用,启动新系统。,转换简单,费用最省 风险较大,2、并行切换法(Parallel systems method),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风险小、安全系数大 开销大(同时运行两个系统),隐含假设:原系统是正确的,3、试点过渡法(逐步转换法),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换老系统,直到全部替代老系统。,避免了直接转换法的危险性,费用也比并行转换法省 这种转换方

10、式借口复杂,当新老系统差别太大是不宜 采取该方法,系统切换中注意的问题,系统运行的日常管理(由系统管理员完成) 内容包括: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 系统输出结果的整理与分发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除了记录正常情况(如处理效率、文件 存取率、更新率)外,还要记录意外情况发 生的时间、原因与处理结果。 硬件和设施的日常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系统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一般使用开发商提供文件维护程序,也可自行编制专用的文件维护程序。,如订正、添加、删除及重新设计。,依据信息系统需要维护的原因不同,系统维护工作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11、更正性维护 指由于发现系统的错误而引起的维护。工作内容包括诊断问题与改正错误。 2.适应性维护 指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或修改系统部分功能的维护工作。例如,新的硬件系统问世,操作系统版本更新,应用范围扩大,等等。为适应这些变化,信息系统需要进行维护。 3.完善性维护 指为了改善系统功能或应用户的需要而增加新的功能的维护工作。系统经过一个时期的运行之后,某些地方效率需要提高,或者使用的方便性还可以提高,或者需要增加某些安全措施,等等。这类维护工作占维护工作的绝大部分。,系统维护的类型,4.预防性维护 这是主动性的预防措施。对一些使用寿命较长,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要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维护

12、,以适应将来的修改或调整。例如将专用报表功能改成通用报表生成功能,以适应将来报表格式的变化。 四类维护工作所占的比例如图9.11所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涉及面广、时间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密切配合和科学的项目管理。,第六节 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为了完成系统开发工作,要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经常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滞后原因,并及时调整计划。 制定计划可采用卡特图或网络计划技术,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资源消耗完成预定的目标。 在开发MIS的每个阶段都应制定好相应的文件, 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范围。,拟定和实现项目工作计划,制定相应文件,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需

13、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使用者的反映和运行情况记录,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指出系统改进和扩充的方向。,系统评价,1、系统运行的一般情况,系统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用户付出的资源是否控制在预定界限内 用户对系统工作的满意度(响应时间、操作方便性、灵活性等),2、系统的使用效果,从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有效性方面考察: 用户对系统提供的信息的满意度 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系统的性能,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情况 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的可扩充性 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4、系统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指标 系统投资额(软硬件购置与安装费, 应用系统开发或购置费) 系统运行费用(包括系统的开发费用和各种运行维护费用,如通信、耗材等) 系统的收益(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如库存资金的减少、成本下降、管理费用减低等等) 投资效益分析(包括投资回收期等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间接经济效益指标 推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模式变革, 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 提高企业知名度、客户信任,员工信心 使管理人员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技能素质,拓宽思路 加强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 加强协作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促进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