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d诊断-进修生.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3821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10.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vd诊断-进修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cvd诊断-进修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cvd诊断-进修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cvd诊断-进修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cvd诊断-进修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vd诊断-进修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vd诊断-进修生.ppt(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卒中诊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正仪,脑卒中诊断,定性诊断 是否有脑卒中?何种类型? 定位诊断 病因诊断 功能残损程度评定诊断 分期分型诊断 并发症的诊断,定性诊断 是否有脑卒中? 何种类型?,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高级神经活动障碍;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颅内压增高征象; 脑膜刺激征;,提示脑卒中的证据: 急性发病; 出现脑局灶性定位体征; 脑损害部位符合某一脑动脉供血区域; 年龄;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与脑卒中鉴别的疾病: 1 其他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全身疾病、其他脑部疾病。 2 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局灶性损害:外伤性血肿、脑脓肿等。 3 其它原因引起脑膜刺激征:脑膜炎、

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确定卒中类型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鉴别: 起病情况;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有无脑膜刺激征; 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改变。,定位诊断,临床表现:脑损害的症、征 辅助检查:责任病灶,罪犯血管,病因诊断,临床:年龄,基础疾病,伴发疾病,危险因素, 辅助检查:生化、影像(CT、MRI、MRA、MRV、DSA、超声)、基因、 临床病理,病情严重程度及功能残损程度 评定诊断,意识水平; 生命体征; 瞳孔和对光反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有无并发症。,量表检查: 昏迷程度评分表(Glasgow)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卒中量表(CSS),查明脑卒

3、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 删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狭窄; 吸烟、酗酒; 口服避孕药; 凝血机制异常; 其他。,分期分型诊断,脑梗塞的分期诊断(按病程) 急性期:12周; 恢复期:2周6月; 后遗症期:6月以后,分型诊断,美国分型: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 病因病理:动脉血栓性、心源性、腔隙 性、其他 临床综合征: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LSR分型(瑞士洛桑卒中登记) 大动脉粥样硬化(颅外动脉或颈内大动脉的狭窄 50%或闭塞) 心源性损害(心内血栓形成、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梗、病窦综合征等) 脑小动脉病(高血压深

4、穿通支闭塞) 其他病因(动脉夹层分离、脉管炎、血液病、囊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病因未能确定,TOAST分型(1998),缺血性卒中,大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25%40%),心源性栓塞 (2030),小动脉疾病 (30%),不常见的原因 (5%)?,隐源性 (30%)?,血栓形成 +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栓形成 +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脂+ 血脂+ 血脂+ 血脂+/? 血脂+/?,不足:强调狭窄程度50%,忽略了狭窄50%的不稳定斑块造成的脑梗死,不足:部分传统腔隙梗死属于LAA,而不是SAD,卒中分型(2007欧洲神经病学杂志),缺血

5、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AT)形成,心源性栓塞,小动脉疾病,不常见的原因,隐源性,血栓形成 +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栓形成 +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血脂+ 血脂+ 血脂+ 血脂+/? 血脂+/?,Eur. Neurology. 2007; 57:96-102.,用AT代替LAA,将狭窄50%作为AT的一种亚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需同时满足以下三条: 任一大小、任一部位梗死; 与梗死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指至少有下述任一情况: 1)非梗死灶近段的颅内或

6、颅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2)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食道超声检查) 3)血管造影证实的冠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4)曾有明确AT相关的ACS或PAD史,Eur. Neurology. 2007; 57:96-102.,TOAST分型 - 改良TOAST分型,AT: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SLA:合并狭窄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CE:心源性栓塞; SAD:小动脉疾病;SOD:不明原因; SUD:无法分类,OCSP分型(牛津社区卒中研究分型) 不依赖影像结果,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 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1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有以

7、下3联 征: 1)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失语、失算、 空间定向力障碍; 2)同向偏盲; 3)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至少包括 面部、上肢和下肢中的2个部位)。 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 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有上述3联征中的2个,或只有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范围局限。 提示MCA远端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3后循环梗塞(POCI): 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同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感觉运动障碍; 双侧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眼球协同运动障碍及小脑功能障碍,无同 侧长束征,及孤立同侧视野缺损等

8、。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 脑干、小脑梗死。,4腔隙性梗塞(LACI): 表现腔隙综合症,如纯运动性卒中、 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大多是基底节或桥脑小穿通支病变引 起的小腔隙灶。,C T 分 型,按解剖部位分为大脑梗塞 小脑梗塞 脑干梗塞,其中大脑梗塞又可分为: 大梗塞: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 中梗塞:小于一个脑叶,3.1 5cm。 小梗塞:1.6 3cm。 腔隙梗塞:1.5cm以下。 多发性梗塞: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级,Hunt及Hess分级法(1968年) 0级:未破裂的动脉瘤,有或无神经系统症状 和体症 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 级:

9、无意识障碍,中重度头痛、脑膜刺激 征、颅神经障碍 级:嗜睡、意识混浊、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级:昏迷、中重度偏瘫、去大脑强直及自主 神经功能障碍 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并发症的诊断,应激: 脑心综合症、心功能衰竭,脑内脏综合症,脑消化道综合症,脑自主神经综合症,脑代谢综合症(DM、高脂、高Hcy),血栓性:DVT,PE;感染:呼吸、泌尿、皮肤;营养。,脑卒中辅助诊断的层次,第一层次卒中诊断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层次病理生理学诊断 第三层次脑组织分子水平变化,第一层次诊断 卒中诊断的最基本要求,判断病变性质、范围,分辨新鲜或陈旧病灶,检查选择: 1. 头颅CT: 简便、迅速、安全。 缺乏早期

10、脑梗死特异指标, 后颅窝病变和小的出血容易漏诊 应用受到限制。,2. MRI:常规SE系列T1、T2检查: 分辨率高、显示直径1mm病灶 无骨组织伪迹,显示后颅凹尤其是脑干部位病变有优势。 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 戴起博器、假牙、颅内金属夹者不能做 鉴别急性梗死和出血不如CT。,急性卒中诊断应增加3个系列,水抑制成像(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T2敏感梯度成像(T2*),水抑制成像(FLAIR):,反映细胞间、组织间的结合水,而将(T2所见脑室系统内的)自由水抑制掉; 显示侧脑室旁和接近皮层病变,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旧梗塞同时反映。,弥散加权成像(DWI),DWI是基于平面回

11、波成像技术,在 体外对组织水的移动能力进行测量的 一种手段。 弥散运动相对快的区域(如CSF) 暗于正常脑组织,正常脑组织暗于比 正常弥散更慢的脑缺血损伤区。,弥散加权成像(DWI),主要反映细胞内水肿; 对缺血改变极敏感,能显示发病几分钟至2周左右的新鲜病灶; 能区分新旧病灶,新病灶为高信号; 急性期必选的扫描方式; 可作为梗塞恢复期的评价指标(恢复期和慢性期,呈低信号)。,T2敏感梯度成像(T2*),清楚显示新鲜和陈旧出血,尤其对新 鲜出血和微量出血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何种信号强度? 补充,第二层次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明确血管病变状态,了解引起卒中的原因: 患者是否有血管狭窄? 轻度?重

12、度? 完全闭塞? 颅内?颅外?颅内外均有? 新的?陈旧的?,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是否易损? 颅内侧枝循环建立程度? 颅内小血管代偿能力? 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动脉栓塞?心源性栓塞? 血液成分改变引起? 治疗后血管是否再通?,检查选择: 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无创、简便、可床边检查; 在判断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颅内侧枝循环、颅内小血管代偿潜力、颅内血管痉挛、监测微栓子、随诊血管变化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熟练操作者诊断血管狭窄特异性很高。,无法直接观察血管; 无法诊断血管轻度狭窄(50%以下); 诊断可靠性有赖于操作者技术水平,2. 颈部动脉超声: 主要应用于颈部大血管检查,可同

13、时观察血管形态、斑块性质和血流速度,甚至可直接测定血流量。 对轻中度狭窄的临床价值低,无法判断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闭塞。 急诊难以进行(人员、设备),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观察颅内大血管改变(无需增强)。近年开发出更高磁场的机器,可清楚显示小的穿通动脉; 无创。 很难用于急诊和危重患者; 夸大效应; 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等深部血管需增强等。,4. CT血管成像(CTA): 可同时检查颈部和颅内血管; 检查快,受患者躁动影响小,在做常规CT的同时检查血管,不需再次搬动患者 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上,有可能代替DSA 需要增强,药物过敏和血管痉挛等危险; 后处理造成的人为伪差;,5.数字减

14、影血管造影(DSA): 同时观察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灌注情况; 简便、快捷、血管影像清晰; 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显示血管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准确率96;血管内硬化斑块、溃疡检出率60.4,与病理诊断符合率79.2),第三层次诊断 脑组织分子水平变化,确定病灶内是否还存在着处于缺血坏死危险、但可以治疗的组织,检查选择: 1.灌注磁共振(PWI)和弥散磁共振(DWI) 发病时间窗内,利用PWI和DWI影像,可判断 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通过比较灌注降低的脑组 织的面积和弥散加权显示的异常面积,推算出处 于缺血危险的脑组织)。 PWI 是利用快速扫描技术,根据造影剂信号 强度改变的大小描述脑组织的灌注

15、情况。,近来研究显示,弥散加权显示的高信 号改变不仅代表了不可逆的坏死中心组 织,也代表了半暗带区的组织。,“半暗带”的最新影像含义:,过去:PWI-DWI=半暗带 DWI异常区即为中心坏死区 现在:新的缺血模式分为4区(由内到外) 中心坏死区(Core) 弥散异常区(Diffusion abnormality) 灌注异常区(perfusion abnormality) 良性低灌注区(benign oligemia) 半暗带=DWI与PWI之间变化的区域,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观察脑组织生理病理代谢的金标准,检测脑细胞缺血代谢障碍最客观的指标。 PET/MRI的结合,有可能更加客

16、观地观察半暗带组织,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3. 灌注CT (PCT): 在检查平扫CT的同时,观察脑组织灌注程度,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辅助手段。 目前的CT扫描只能观察1 cm厚度的范围,且其限定缺血组织和坏死组织的界限不足,临床应用受限。 应用新一代的64排容量CT,可以更快地检测几厘米厚度的范围,可能增加PCT的实用性。,4.生物标记物: 在缺血早期,脑组织尚未发生形态学变化,甚至在未出现代谢障碍之前,可出现基因表达、蛋白合成及局部环境酸碱变化、局部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在脑脊液和血液中能够检测到一系列的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组合的变化可预测患者预后及梗塞后出血,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0.7%和96.7%。 目前已有一些商用的检测脑出血和脑梗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