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6485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一框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 秦-清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清 朝,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知识建构,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奴隶社会),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夏商: 西周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含义、目的 对象、 内容、 作用和影响 特点,目的 核心内容 特点 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课堂小结与体系构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宗法分封制瓦解 原因: 前提:BC221秦统一六国,完成统一 实行原因,基本特征:,皇权至上(核心)、权

2、利的高度集中,内容,皇帝制度(中央):特点、实质 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名称、职责、关系、影响、特点 郡县制(地方):内容、特点、作用 其它,影响,特点,确立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威:皇权至上(核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内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选拨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目的、方式) B.制定秦法(立法指导思想、特点、评价) C.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D.修筑长城、驰道、直道 E.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确立(秦朝) 成熟 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发展 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

3、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至明清-封建社会),体系构建,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早期政治制度(先秦奴隶社会),选官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解决矛盾 制度维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制,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内容,古罗马政体的演变,罗马法,过程,评价,基本内涵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主要内容 实质、地位、影响,背景 确立: 发展: 完善: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代议制政体,课时知识机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过程,特点: 影响:,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背景:,目的:,发展:,确立:,评价:,建国初的困境,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在确保共和体制的前提

4、之下,加强中央集权 。,标志:1787年宪法,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民选总统、议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联邦制共和国,修订宪法, 南北战争,,形成两党政治:,邦联体制无法真正安定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扩大民主范围,发展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联邦制。,政体类型:,英美政体的比较:,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分权制衡,政治前提:1776年美国建立,法国: 民主共和 政体 德国: 君主立宪制 政体 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确立背景 确立的曲折历程 巩固措施:1875年宪法的颁布、修正 意义,确立背景 确立标志:德意志帝国宪

5、法的颁布 确立的意义,内容、 修正,内容、 特点,资本主义代议制在欧洲的扩展,原因,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影响,鸦片战争,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过 程,中国战败(原因),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双半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均发生变化),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风俗 总体,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式风俗传入,衣食住行都出现新面貌,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挫败了英国的阴谋,时间:1840-1842 道光皇帝 关天培 三元里人民抗英,性质、

6、内容、影响,近代西学东渐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原因,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割地 赔款 开发通商口岸 其它,过程,时间:1856-1860 咸丰皇帝 火烧圆明园 中国战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地主阶级兴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近代化)起步,西学东渐进入到中体西用阶段,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全面修约要求被拒绝,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无法抗衡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原因,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日甲午战

7、争,结果,中国战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清王朝开始政治(戊戌变法)、军事改革;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斗争。,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履维艰。,西学东渐继续,维新思潮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根本原因:日本资义发展,推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摆脱经济危机困境;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过程:,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邓世昌、刘永福,对日本: 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对世界: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原因,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影响,八国

8、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洋人的朝廷),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根本原因:列强幻想瓜分中国,抢夺殖民地 直接原因:帝国主义遭到义和团运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背景,过程(1851.11864.7),施政 纲领,评价,历史作用 局限性 性质,知识构建,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条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新特点,

9、失败原因,一次不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斗争,扫荡了冲击了动摇了表达了提出了,兴起:,发展:,衰落:,失败:,高潮:,原因,影响,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口号:,活动范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华北),扶清灭洋,直接原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应有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亥革命,背景,农民阶级、

10、地主阶级的救亡措施最终失败,准备活动,成立资产阶级团体、政党(中国同盟会),评价,与改良派论战,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确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主要事件,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影响),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能使中国富强,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组织准备:,舆论准备:,理论准备:,斗争准备:,1912年2月,宣统退位,清王朝结束,20世纪初期中国最先进的 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革

11、命成果 局限性,革命不彻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对比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发展的表现、原因,五四运动,背景 过程 历史意义 五四精神:爱国(核心)、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的特点,国际、 国内、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前期:时间、中心、先锋、口号、方式 后期: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方式 结果:初步胜利、原因,性质、 历史意义、 彻底性、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719

12、45) 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背景 革命目标 革命过程 革命结果 结果原因,建党和革命初探:(191919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展开,国共合作(原因),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对象),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标志),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意义),1927年8月,八七会议,确定方针,1927年9月,秋收起义,1927年10月,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转危为安(内容、意义),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背

13、景、内容),19341935年,红军长征(原因、结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扭转时局(内容、意义),背景、标志、内容、意义(焕然一新),小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影响) 1939年9月22日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内容)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变化)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标志、意义),1945年4月,中共七大,指明了前途(内容),1945年8月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背景、结果),1946年6月,中原大战,内战爆发(标志),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标志)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内容、

14、结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内容,意义,经济前提 阶级基础 理论基础 主观因素 组织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兴起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吸收19世纪三大思想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1848.

15、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根本,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巴黎公社,背景 史实 失败 原因 教训 启示 意义,共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民族矛盾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激化阶级矛盾,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871年3月28日,普选产生世界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措施 5月28日,公社失败,国际背景:,“巴黎公社是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一次自发性的革命。”,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客观:临时政府力量强大,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主观: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未建立工

16、农联盟,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要进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注意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注重政权建设。,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提示:马克思主义不是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背景,意义,性质,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对世界,过程,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丢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主观条件:,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有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