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36076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大家笔下的零余者更是数不胜数,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还有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等,但是敢于对零余者的内心大胆剖析的也只有郁达夫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大多数为失意落魄的五四知识分子,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倾听他们灵魂深处的呼声。郁达夫将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一群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零余者。总的来说,在郁达夫的笔下,这就是一群悲剧色彩浓厚却内心彷徨不安的可悲人!关键词:多余 矛盾 无能 郁达夫 零余者 零余者,亦称“多

2、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但是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他们都是很真实的,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如茑萝行中的“他”对旧式婚姻的不满的一种表现;他们还是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他”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这么美好的一面,他们才会不融于当时的社会,到最后往往都遭到了遗弃背

3、叛,所以他们的悲剧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一、零余者们的内在因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上那些往往不得志的人。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沉沦中的“他”就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且又是被日本所唾弃的一个国家的人民,所以又在无形之中自卑之心又笼罩在了这个青年身上。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

4、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的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觉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要难受。”“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 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之地。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地步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 “他”又何尝不渴望得到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身份和他所来自的国家让他受到了无限的排挤,他的热情被那些人随地的丢弃和侮辱,他不甘沉沦可最后还是自甘堕落的走向绝望和死亡。情感一直是沉沦的主人公所追求的和渴望的,因为没有

5、办法再面临着现实,只能把自己锁进一个狭窄的空壳里,只有爱情才是他当时唯一的救赎。“他”对爱情的渴望并非只是因为性苦闷所造成的,还有在异国他乡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被人排挤,所以他只有爱情了。而郁达夫的作品都是长于抒发感伤情怀的表现他是一个“自我”的作家,是有所不幸有所苦闷极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者。所以说郁达夫的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到了郁达夫本人的身影。 “像这样的一位奶水不足的母亲,而又喂乳不能按时,杂食不加限制,养出来的小孩,哪里能够强健?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尽;到了

6、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童年的郁达夫是沉默孤苦的孩子,过早的失去父母的爱,对幼小的他及以后的成长又带来了多大的阴影呢!如果说药物用来医治人类肉体,那么爱就是救赎灵魂的良药。而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所渴望的爱,如果人们只理解成狭隘的肉欲那未免太肤浅了一些,他们所渴望的爱是一种精神之爱,给予他们灵魂内心的安慰。是在他们最孤独无助时给他们的内心的一种慰藉一种安慰。这种爱对于他们零余者来说就是及时雨就是救命的稻草,所以往往这些零余者们就会沉溺在这种爱中无法提拔,所以这些零余者们为了这种爱,可以连知识,名誉金钱甚至连他们的任

7、命都可以抛弃不要,但是他们抛弃了这一切他们的身上还剩下什么?他们又要拿什么去爱他们想爱的人,他们又凭什么得到他们的所渴望的爱呢?因为爱情的维持一定是在一些经济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如果你连生命金钱都不要的话你又如何可以保证你爱人的生活和生存。“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当爱情遭遇面包,你又会作何选择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界任何一切的事物都是在金钱和精神所结合下完成的。沉沦中的“他”最终走向死亡除了他们本身的一些因素之外,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也加快了他们的灭亡,他们本身对社会的不满和他们所具有的多疑更甚,所以可以看出零余者的悲剧也是他们性格上的一种悲剧,而这种悲剧的产生正是当时的社会

8、所造就的。正如郁达夫在悲剧的出生中所述:“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二、零余者的客观因素零余者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他们对个性的解放有着强烈的追求。零余者们就像是被上帝所操控的木偶,在那个时代无法自由的生活。 “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再加上这恶劣环境的腐蚀,那些更加不可收抬了。”他们是中国人,本身的那种封建思想就很牢固,却又去学习那种西方的还不是很正确的西方思想 ,经两种思想相结合在一起就可想

9、而知了。世纪末的思想家说:你先要发现你自己,自己发现了以后,就应该忠实地守住 着这自我,彻底地扩张下去,扩充下去。环境若要来阻挠你,你就应该直冲上前, 同他拼一个你死我活,AllowNothing!(中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编者 注)不能妥恰,不能含糊,这才是人的生活。”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只要你的思想太过于开放,那么你就注定了要被人排挤,注定要到处碰壁。你要是有着比任何人都强大的韧劲和无比强大的理论知识,你或者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也说不定,但是我们都已经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近三千年了,那些思想是根深蒂固,不要说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了,就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都存在着,他不是靠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就可以取缔的。

10、而且当时的青年所从西方带回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西方思想,而是一些西方所不要的所摒弃的一些思想,而零余者们恰恰就是当时这些思想的携带者,他们就是被当时的社会所扭曲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结合了当时中国的封建思想和西方的糟糠思想。就正如蜃楼中所述:“既作了中国人,而偏又去受了些不 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同归于尽”沉沦中“他”视自己身体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使得他担心自己在妓院时是否会常常被人视为色狼。零余者们就在这样的新旧知识文化冲突中痛苦的挣扎。而对于他们自身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他们人性之中善美的一面

11、。 “一踏上了上海的岸,生计问题就逼紧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运命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的扎紧起来了。”在古往今来的数百年中士大夫的地位是最崇高的,在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只有读书考进士去当官才是最好的出路,也是读书人应该走的唯一出路。但是面着时代的大变迁,这些只会读书的书虫们在生活的夹缝里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们当时的只是既不是纯正的西方思想但也不在合适于正统的中华文化思想,在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中他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的出路了。“赋性愚鲁,不善交游,不善钻营的我,平心讲起来,在生活竞争剧烈,到处有陷阱设伏的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当然是没有生存的资格的。”他们既不能改变自身的一些弱点缺点又不能适应于当时的时代变

12、迁,他们还无法随时代一起改变,他们在等当时的环境去适应他们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他们这一群人对于当时的时代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而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是被抛弃,所以这也是零余者一个可悲的命运结果。三、零余者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零余者他们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既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他们既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他们既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既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既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这主要体现在了一种现实与理想化的冲突中。 “祖国呀祖国!我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既渴望被救赎但又无力反抗的人物。他们虽然对现实充满了许多

13、的不满与愤恨但是这是一群弱小的群体,他们无力去反抗什么,他们只能把一些情绪寄托在爱情上,可等待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死亡或是被救赎。一面是残酷的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精神上的寄托。另一面是孤寂无助绝望,无法适应现在所生存的环境,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被社会和生活上所淘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零余者们没有可以掌控的力量是他们从现在所处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也不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控这些,所以“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的悲剧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沉沦中的“他”背负着弱国人民的命运最后溺海身亡了。微雪的清晨中“他”最后也只能以死来作为微弱且消极的抵抗。茑萝行中“我”既不想受旧式婚姻所带来的家庭苦闷,又要为

14、家庭的生计劳累所以最后只有以死来得到解脱。“我”又何尝不是以死来反抗吗? “但我若要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了我的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二个世间的人类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除了一个恶。若是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救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就死。”这是一个受到了社会的压迫而扭曲的灵魂向社会的报复。四、零余者们的抒情之歌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些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迫害的弱者。所以郁达夫作品中的这些

15、零余者们都是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承载了知识分子的痛苦也承载了他们的无力反抗。它承载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一种无力反抗绝望的心情,一个时代人的悲哀。郁达夫在茑萝集自序中说: “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痛,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运命,不得不如此自遣耳。”而对于一些作品对于郁达夫“感伤主义”的批判很是偏颇!就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幼年他失去了父亲,缺少母

16、亲的关怀,这不能说是他忧郁性格产生的基础;后来,婚姻的不满,生活的不安定,经济的压迫,社会的苦闷,对故国的幽怨,使他的忧郁症渐渐地扩展,而只能以作品展现出来。可能说郁达夫的作品偏于黑暗,但对于读者来说却不一定,可能会带来黑暗也可能会带来光明也说不定,我只能说这是因人而异。郁达夫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问题。郁达夫通过自己作品中的零余者们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五四”下的人们的一些真实生活环境。他通过了零余者不论是因内心的无力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零余者所特有的,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零余者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是社会一类青年的原始缩写,在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地过活,时代的零余者就这样地前行着,直到走向了光明注释:1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