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36042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荻帆《无题》象征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无题邹荻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 。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过程与方法 读读议议评评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全诗渗透着的那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崇高感。知人论世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 年发表长篇叙事诗 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 。1938 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 时调诗刊。1940 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 年后历任对外

2、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 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林 、 噩梦备忘录 、 尘木集 、 在天门 、木厂 、 走向北方 、 金塔一样的麦穗 ,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 、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导入 以“ 无题”给作品命名,是作家常用的一种形式。 “无题” 这个标题常常给读者以神秘和难以捉摸之感。但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象和内容,其内涵又是耐人寻味,能够把握的。你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大致了解诗人的意思吗?整体感知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总体评价 :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 :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 :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

3、 :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表层意义 :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 :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咀嚼感悟 :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结构理解 :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 :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点拨】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

4、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原文】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点拨】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起句是一个 设问句 ,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 这大风雪”指什么?请找出下文与“仆倒” 一词相呼应的词,体会它们的含义。 (诗的最后一行“墓碑” 一词与 “仆倒”意思一致,是“ 牺牲”的意思。)请留意“ 这大风雪”里的“ 这”

5、,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 ”十分简洁、干脆,以 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 ,把2“我们将” 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 调子 很高: 昂扬,悲壮 。“大风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可以从诗中找出其他意象对比揣摩,)【明确】 (答案并不要求完全统一)大致是“为实现光明幸福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的意思。【原文】而我们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想一想, “我们温暖的血” , “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

6、 小草的须里去” “ 五月的河里去” ,意味着什么?(如果诗人不是写诗,而是议论文,直接表达观点,怎么说)【明确】意味着烈士们的鲜血唤醒了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他们形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烈士的牺牲换来蓬蓬勃勃的革命生机。【点拨】接着上文的两行,第行一个“而” 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 “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 主题的深化 :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原文】而这雪后的平原会袒露出来,那时候天青水绿鸟飞鱼游“天青/水绿/鸟飞/鱼游”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这四个词内容包括了天上、地下

7、有代表性的事物,都是主谓式结构,谓语富有色彩感和动感,描绘出一幅美好宁静、令人向往的画面。这画面也是烈士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世界。【点拨】随后的七行,再次用一个“而” 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 。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 主题的延续和深化 :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原文】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点拨】最后一句,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表面上是沿着“天”“ 水”“鸟”“鱼” 的思路写“ 风 ”,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 “墓碑” 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 点睛之笔

8、 ,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问题探究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明确】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 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 :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3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 会袒露”“ 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 暗含着作者的悲壮之情和希冀之意。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采用了 象征和隐喻 的手法,使诗意变得 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 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 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

9、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 “大风雪 ”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 “雪后的平原 ”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语言品味这是一首与死亡有关的诗,但是诗中不含一点儿悲痛伤感,悲壮中还有许多崇高豪迈。开头两行是一个设问句“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问句中的动词“ 仆倒” 含有强烈的动感色彩,表现出烈士为民族美好未来毅然决然毫不犹豫献出生命的情态。第行 5 个字,“是的,我们将。 ”回答上句提问,中间还用逗号断开,以“ 是的” 作斩钉截铁的回答,十分肯

10、定,在悲壮中透出昂扬。第句开始,用一组排比句将内容层层铺开,表现出烈士将自己的鲜血转化为滋润万物的营养,掩饰不住自信和欣慰。 “大树的根 ”“小草的须 ”“五月的河 ”,这一组意象朴实而有深味,烈士牺牲的意义就在其中了。第 11 至 14 句,共 8 个字,每句 2 字,都是主谓式。句子短促而富有感染力。在渲染画面景物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宁静祥和的理想境界。画面的美好更衬托出烈士心灵的纯洁神圣。这首诗的语言运用的欣赏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这首诗的作者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七月诗派” 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 句式长短不一 (最长的十二字、最短

11、的二字) ,并善于 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 ,把 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 。全诗多处用 复数第一人称 “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 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 标点符号 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 ,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 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 ”“。 ”,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 。 ”,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 ”,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 得到升华 而 戛然而止 ,给人一种 言有尽、意无穷 的效果。附:无题赏析(李玉昆、李滨)诗人写这首诗时,身

12、在香港,而心却向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 ,其实是一首 英雄颂歌 ,是一首新鲜别致的 政治抒情诗 。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 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这首诗的 取材 别具一格。它描写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 大自然 ;它歌颂的不是英雄先烈们叱咤疆场的战斗业绩,而是 英雄先烈流血牺牲的意义 。而写这意义又不是着眼于如何除旧,而是 着眼于怎样育新 。这样的取材本身就脱出了一般“英雄颂”的窠臼,而使人觉得异样的新鲜,但同样达到了歌颂英雄先烈的目的。这诗的 写法 也十分新颖。 开头 用 写实 的笔法突兀而来,自问自答,说我们将“仆倒在这4大风雪里”。没有犹豫,没有悲哀,没有呼

13、喊,没有修饰。在朴素无华的描写中,显示着英雄先烈的视死如归的本色。这种写法就大不同平常。而接着,笔调突转,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象征手法写了下去。作者撇开社会和人,而完全着眼于自然。说烈士的鲜血被大树、小草、河流所吸收,雪融化后的平原上,是“天青/水绿/ 鸟飞/鱼游”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形象,是独具意义的实体,同时又是象征性的。写的是自然,而象征的是社会。最后,以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作结,留下袅袅余音。如果先烈们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么面对这一派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这就使整首诗摆脱了一般政治抒情诗的套数,有了全新的意境。这首诗的 风格清新而含蓄 。全诗表现着烈

14、士牺牲的伟大意义,又没有一个直接表现这种意义的字眼;诗中写到英雄烈士的墓碑,但没有鲜花,没有默悼的人群,只有清风吹拂。诗人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平平常常,但在这平常中却包含着说不尽的意义。读者读了诗后,自会想到那“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明朗的世界,是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的结晶,而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读者们更会想到,在青天下,绿水旁,在“英雄的墓碑” 周围的草地上,还有人在凝望着“英雄的墓碑”沉思默想一首不足百字的短诗,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它的含蓄是可想而知的。礁石艾青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

15、,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 。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 ,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 、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

16、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1、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文中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对于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并以此鼓励民众勇敢地投身于争取解放的斗争中。2、指险恶的政治黑暗是无法阻挡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3、预言家:红色革命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红色风暴的期盼与呼唤,同时又是对广大民众的战斗召唤。4、飞翔:勇敢地战斗 精灵:无产阶级革命者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