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35954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次历史考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 1 - 页 共 7 页20132014 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出题人:李洪峰、佟金鹤 校对人:牟雪(一)选择题(230=60 分)1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2、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思想闪烁着民主主义的火花。下列思想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为政以德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A、 B、 C、 D、3在战国时期,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 B不利

2、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6战国秦汉

3、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密封线密封线班级姓名学校第 - 2 - 页 共 7 页7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 B. C. D.8、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9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

4、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1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11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 )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12. 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

5、,取其精华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1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A.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B.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C.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D.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1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第 - 3 - 页 共 7 页A B C D15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16

6、、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A、 B、 C、 D、17、右图是 1930 年在甘肃北京居延注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 。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的兵器及其它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D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18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汉字形体变化来看,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19观察右图,汉隶的特点是( ) A圆润纤细B浑厚深沉C笔势飞动D注重法

7、度20关于宋代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第 - 4 - 页 共 7 页A书法艺术呈现多样性B呈现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市井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C宋代书法注重法度和规范D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著名书法“四大家”21、郑燮的墨竹图 ,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22北宋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主要社会因素是( )“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政权偏安江南一隅, “残山剩水”画出现 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A B

8、 C D23下图主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A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B盛世经济的繁荣 C “三教合一”的出现 D 市民阶层兴起24、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2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 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 D少数民族政权南

9、下,破坏中原稳定26从唐传奇的兴起到明清小说的繁荣,反映了 ( )A、封建政治的清明 B、文化政策的宽松 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农耕经济的衰退第 - 5 - 页 共 7 页27元杂剧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元杂剧作者人才辈出 B知识分子地位低下C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形成 D元杂剧将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28、与中国戏剧产生无关的是( )A、社会政治就文化的发展 B、文人的推动 C、统治者的因素 D、对外交流的加强29、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元杂剧的产生 B、昆曲艺术的产生 C、京剧的形成 D、明代传奇的兴盛30、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育出了许

10、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是( )A、旗袍 B、铁路 C、京剧 D、电影二、材料题(40 分)31、 (14 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有道德的君子要学问渊博,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可能有反叛的事情发生了。材料二: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简矣。 ”反对“独治” ,主张“众治” 。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命题。中国全史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

11、说:“后之为人君者则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四: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一日,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穷

12、?国焉得而不弱?” 。他在日知录中谈到:“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孔子、顾炎武的观点是什么?(4 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的共同特点?(6 分)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32(18 分)观察下列 6 副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 3 个问题。第 - 6 - 页 共 7 页(1)请归纳以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4 分)?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6 分

13、)(2)以上两幅图中,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2 分)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2 分)(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4 分)33 (8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 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第 - 7 - 页 共 7 页戏园里演戏, “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

14、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4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