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10734705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攸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校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

2、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

3、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

4、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

5、,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6、是(3分)(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7、。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答案】1、B【解析】“只有才”绝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

8、2、B【解析】 “以为事实基础”不恰当,另外“书不多,诱惑少”说的不一定是古人。3、C【解析】A项中“就会”说法绝对,B项“只能靠自己”错,D项“也就等于”错,“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遇见“华不注”王剑冰一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

9、言。二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

10、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

11、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三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

12、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的。上到半山腰便云雾缭绕,烟岚蒙蒙,恍惚于仙境。山上依然有庙。在一处屋宇拐角,看到学生模样的两男一女在画画,说是山东大学的。口音像闽南语,原是来自台湾。说每年都有同学作为交换生来大

13、陆学习,他们专门选的山大。我有些好奇。他们笑了,说喜欢这里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因为那枚台湾发行的邮票。女同学拿出一本邮册,其中就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站在山顶往北可以看到滔滔的黄河,往南能看见小清河。小清河并不小,以前接着济水。济水同长江、黄河、淮河为古四渎,曾波澜壮阔,舟帆相继。听说济南正在做着大明湖同这边水系的连通工程,不久会重现历史美景。再往前看,就看到了巍巍泰山。这样便想起这“怒之如奔马,错者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华山,或同泰山是一脉相连。有说杜甫就是站在华山上望岳的。也有可能。没有一个好的立脚点,我们的诗人如何能有那种激荡的胸怀?走的时候,三个学生还在画画。想到那枚邮票

14、,是否就暗合了余光中的“故乡”情缘?于是就有远方的游子,带着这枚小小的邮票,漂洋过海地来了。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游踪为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多角度地写出了华不注的美。B. 文章写三个台湾学生,因为枚“鹊华秋色图”的郎票,来到华不注,并由邮票联想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缘,让人感到,壮丽山河、优秀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 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关于华不注的诗句文辞和历史典故,优美而不失厚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容易

1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风趣诙谐写华山美景,详略得当,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美景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5.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华不注,请找出其中贯穿全文的三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6.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的含义和作用。【答案】 4. D 5. 欲扬先抑:作者在第段,先写华不注的不起眼,到走进华不注之后,赞叹其优美景色、悠久历史深厚人文。行文有波澜,情感有跌宕,不仅增强艺术表现力,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比:游览华不注之前觉得华不注渺小、孤、无景致,与游览当中感受到的历史、人文、美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华不注带给作者的强烈的审美体验及作者对华不注的赞美。比喻:文章把华不注比喻为花,从远看的“花骨朵”到近看的花“已经开了”,再到“越往上走,越发感觉到那迷的渐次开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远到近游览华不注的真实观感。花的比喻,也写出了作者逐渐增加的对华不注的喜爱之情。引用:文中引用“鞍之战”的历史典故和郦道元、李门、元好问等人的文章诗句,既写出了华不注的美景之绝与人文之盛,下富了文章的内涵,义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移步换景:文章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有远到近,由低到高,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华不注的各具特色的美景,条理清晰,行文有序.给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