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34341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物拔地而起,地面硬化面积快速扩展,但城市建设对雨水的处理主要都是通过各种地下管网把雨水尽快排掉,致使城市生态领域逐步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日渐严重。城市中大量的湿地、湖泊也就被填埋,绿化面积减少,不渗水地面快速增加,每当暴雨时城市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常常造成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城市内涝常常发生,造成重大损失。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了解到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兴起,它将是今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

2、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对雨水处理采取以排为主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是不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对雨水的处理采取渗、滞、防、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把对雨水处理主要依靠管网、泵站等设施快速排涝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转到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坑塘、湿地等水系的保护修复,并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强调对雨水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这既补充了城市地下水,又

3、把初期的雨水径流的大径流量削减掉,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及雨水径流污染等,逐步缓解甚至解决对雨水以排为主的城市建设理念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生态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建设海绵城市,并非朝夕之事,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水利部门去努力,保护现有的水系、湖泊,修复已被破坏部分的水生态环境,改造和提升现有排水体系以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局部地区增加调蓄设施以提高超标降雨的抗涝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城市建设中处处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