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33405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2800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我是农村的一名语文教师,经常在本校和附近学校听课学习,发现一些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借此交流机会,整理下来作粗陋分析,并通过学习多名教育专家关于此主题文章,进一步谈了谈自己的体会。请同仁老师指正。案例一: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问: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问: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这是一位刚步入学校的一位教师初教特殊

2、的葬礼时的设计。这是一节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受、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者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如果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得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发生更多的联系,那么这种感

3、悟是空泛无用的。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依然风头很盛。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后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是长!”老师问何出此言,学生答曰:“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我认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很成功。教者有很强的 “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这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设计,但学生近乎集体“失语”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为它显示了学生语言的贫乏。这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研讨课上是常见的情况。为何“心中有数,出口

4、无言”?原来是平时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说写训练。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行呢?上面两个案例,都存在“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暴露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对“人文性”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膨胀;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为什么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老是顾此失彼?我想,还是因为没能深层次地认识两者的本质,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知如何权衡。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陈建先说,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于语言,语文的人文性靠语言来承载。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

5、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另外,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我认为要抓“三点”。一抓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

6、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原来的瀑布的描写连用了六个成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我没有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时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后,再让学生来赞美,结果有的说:“赛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

7、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如此内化,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结合在一起。二抓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文本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点,它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或无奈,而是弦外之音、匠心独运。拓展开去,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如凡卡结尾,没有点明结局。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做一回编剧,把凡卡悲惨的结局写下来。这样就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这种做法,叶荫堂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推广过,还出了作文

8、集。三抓学生和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所谓撞击点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它最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如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有一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我抓住“凡是”、“统统”、“任意”三词,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假如你在现场,你会对强盗们怎么说?”这既撞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之中得到了统一与升华。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一个人,来这世

9、间,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事理,才能不断成长。就像躬耕于陇亩的农人,必须懂得土地与种子的情怀,才能有所收获。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懂得,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