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33321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扶贫开发案例选编(第一辑)主 编:张 磊副主编:黄承伟 出版社名称河北省武强县“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案例衡水馨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新加坡合一开拓有限公司与武强乐康乐饮料食品公司共同投资兴办,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主要从事樱桃谷肉鸭的繁育、养殖、屠宰和加工。注册资金200万元,占地面积256亩,建筑面积20000平米,全部资产总值2800万元。现有职工286人。年产肉鸭冷冻品9000吨,熟食制品800吨,孵化繁育鸭雏600万只,全年总产值5500万元。总部设在武强县食品城,下设财务、业务、人事、公关、宣传等科室,统管公司的决策、调控与管理,全面负责组织货源采购与产品

2、销售。所属的分支机构有:一个中心、四个分厂、十四个养殖基地。一个中心:鸭苗放养中心,设在总部食品城,主管全县的鸭苗放养、技术指导和防疫灭病工作。四个分厂:(1)合立加工厂,设在武强县合立工业区,主要负责熟食制品加工和其他珍禽的加工。(2)街关冷冻厂,设在武强县街关镇开发区,主要负责肉鸭的回收、屠宰、加工、冷冻和贮存。(3)种禽孵化厂,设在武强县武强镇,主要负责孵化雏鸭和良种繁育。(4)饲料加工厂,设在孙庄乡。十四个基地:是分布在全县的十二个肉鸭养殖基地和二个种鸭繁育基地,分别负责各个区域的肉鸭养殖工作和对养殖户的管理与指导。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成为一个集养殖

3、、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形企业,连续三年被武强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养殖加工先进单位”,20032005连续三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被省科委命名为“科技型企业”,2003年被省畜牧局认定为“无公害产地养殖企业”。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命名为“国家重点扶贫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以“农业产业化为已任,靠企农心连心争市场”的经营理念,立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拉动农村经济,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一、“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项目设计企业以发展养鸭业为目标,通过向农户提供鸭苗、饲料、防病药品和

4、饲养技术,肉鸭饲养35天后,由公司按合同价格回收育成肉鸭,农户参与这一产业,负责肉鸭育成,由公司组织产品加工后进入市场,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扶贫政策的扶持,农户在每一个生产周期可获得劳务费1.2-2.0元/只。 1、企业实施“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的目的。为了做大做强肉鸭产业,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了加工、冷藏、养殖一系列的服务功能,结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的目。 2、实现“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的条件。一是公司有资金、技术、市场做支撑,二是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三是武强县有一批闲置的蔬菜大棚。 3、“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的目标。企业增加收入,壮大了相关产业,为

5、组织一家一户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找到了一项稳定增收的项目,为扶贫资金的周转找到了载体。 二、发展“樱桃谷鸭”产业的主要做法(一)创办企业龙头,上联市场,下接基地,带动全县贫困户靠养殖致富公司几年来,在省、市、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带领全体职工,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共谋公司发展大业,经两年来对肉鸭产业调整,探索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肉鸭产业化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扶贫产业链条,为带动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周转载体,真正使全县部分贫困户通过养殖肉鸭达到脱贫致富。首先是根据市场需求,建起了冷藏600吨能力的肉鸭加工贮藏企业,日加工能力达到6000只,为养鸭户提供了产品

6、销售渠道。二是建起日孵化能力在7000只的孵化基地,为养殖基地提供雏鸭。三是在全县建起了十二个肉鸭养殖基地,两个种鸭养殖基地。同时建起技术服务和饲料供应服务中心。做成了鸭苗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建立产业基地、服务农户、利益共享和扶贫到户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强化服务,完善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建立了“五统一分”管理模式。按照“统一棚舍模式、统一鸭苗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规范养殖标准,提高养殖水平,饲养管理技术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保证饲料和防治药品,使产品体内药物残留达到国家标准, 2003年通过

7、省畜牧局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产业养殖企业”。 二是制定了“四到家”的服务措施。公司根据本地贫困户没有交通运输工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到家”的服务措施,即“送饲料、送鸭苗、送技术、回收成鸭到家”使群众在家就能养好鸭子,每接一批鸭苗3040天出栏,一般情况时每只成鸭利润在1.5元左右,饲养条件好能精心管理利润可达到2元以上。 三是制定“两扶持一保证”的扶持政策。即资金扶持、技术扶持,保护价格回收。资金支持,公司根据扶贫部门的要求,对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首先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养殖肉鸭需要的条件环境与贫困村贫困户的意愿,确定在贫困村建养鸭基地,由公司为农户筹集建棚资金,每千只鸭子支持3000元,农户

8、建好棚后,县扶贫办为每户提供周转扶贫资金2500元,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农户出面,在本户所在驻地的乡镇信用社,公司担保贷给所需资金。技术扶持,采取了集中和分散形式办好养鸭技术培训班,并且在群众中选文化程度较高又有上进心的进行重点培养,作为本村的技术管理员和联络负责本村的养殖工作,在一般村采取户带户的互相帮助的办法,使全体养鸭户不走弯路,即养即成功。保护价格回收是一项保证项目成功的有效办法,这一措施是公司承担市场风险,农户承担养殖风险,使农户养鸭的风险降到零。最明显的例子是2005年12月以来全国突暴禽流感疫情对禽类市场价格影响一落千丈,当时白条鸭的价格由原来的每吨7500元左右,跌到每吨5000

9、元以内,引起了活鸭市场价格下跌,毛鸭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7元,降到每公斤3.5 元左右,为了维护农户的利益,信守与农户的合同,原来的保护价格每公斤6元不变,保证了养殖户的盈利,每只肉鸭都盈利达到2元左右。仅此一次公司为群众养鸭创造收入90万元,通过公司的努力农户养殖都得到了甜头,带动了全县养鸭户的顺速发展。今年以来养殖户发展到 1500户,月养殖存栏已达20万只,年饲养量增到250万只以上。 (三)开拓市场,降低风险,当好农民的增收的“舵手” 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终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和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一环。因此,公司始终把开拓市场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努力在做活做大上做文章,适应市

10、场要求,不断完善营销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行动计划,建立了安全责任制,强化了检验检测手段,提高了检验检测能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开始每天屠宰几百只,用的是原始工作坊作法,用大缸烫毛、脱毛,走上现代的机械化链条式屠宰,每天宰6000只,2005年屠宰量达150万只以上。为了企业不断的壮大,在全县起到带动起到龙头作用,使产品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更新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消耗,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公司从每一个细小环节抓起,第一,从鸭血的回收利用抓起。原来鸭血是白白地从地沟流走,浪费掉了,现在是收

11、集起来卖给当地养狐狸和貂的户作为饲料增加一定收入;第二,从打毛车间入手。反复带领工人认真研究脱毛净度,减少浸蜡过程的消耗和浪费,降低拔小毛环节的工人费用支出,通过这一改革使每只鸭子加工费降低0.030.05元,给公司一年节省开支5万元以上。第三,缩短屠宰时间,降低生产过程中水的温度,提高白条鸭的新鲜度,使现在屠宰的产品质量达到保质、保量,在消售市场深受客户的信赖。 三、“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的成效 (一)贫困农户实现了增收现在全县已展了十二养殖基地,涉及19个贫困村,1200个贫困户,有4000贫困人口通过肉鸭养殖真正实现了脱贫,使养殖户人均年收入达到 2350元。 部分养殖户效益分析表 姓名

12、 村名 养殖时间 养殖数量 效益 王永辉 铁匠庄 35天 1000只 1800元 陈四华 东中旺 35天 2000只 3400元 常世放 常庄村 35天 2000只 3600元 (二)企业市场不断扩大贫困地区的农民思想保守,知识贫乏,创业意识差,农户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实现脱贫和农民增收,不可能单纯依靠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是要通过家庭经营同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几种利益联结形式。 “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户独立组织生产,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通过市场建设拉动扶贫产业的发展。随着生产加工量的逐年增加,销售量的不断

13、增加,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从销售网络上动脑筋,大做文章,因为不同的市场销售价格差异较大,对各大中城市和一般城镇客商进行多方摸底探讨,重新完善销售网络从原来的只瞄准大中城市的销售大的客商,改变为多选销售商筛选信誉好、销售量稳定、货款回收率高,销售价格较高的城镇客商,在2005年度的销售量比往年度同期增加,经营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从而也提高了本公司产品品牌的知明度,也缩小了同名牌大厂家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在农户与市场间架起了桥梁,带动农民结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建成了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延长了产业链,不仅有助于吸纳、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有助于在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规

14、避各种风险,提高了扶贫项目的整体效益。 (三)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樱桃谷鸭”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掌握了饲养技术,并不断创新。邓庄村李二壮建起长200米的饲养大棚,实施了流水线式养鸭新模式,大棚一头放养雏鸭,另一头出来有就是成鸭。耿庄村耿保群主动到县蔬菜园区承包了五个大棚发展肉鸭养殖。 四、“樱桃谷鸭”产业化扶贫的问题与启示 (一)存在问题1、受禽流感影响,市场波动大,企业为农民承担的负担太重。 2、项目前期投放大,贫困农户受资金制约,发展速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3、企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5、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也是当务之急。 4、项目的科技附加值还低, 产业链条短,应变市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启示 1、扶贫资金周转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从这个项目看,周转鸭是扶贫资金周转的一个好载体,资金能够封闭运行,真正实现了“转的动,不损失”的要求。但是从量上看,按省到户资金不超过2500元的要求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要根据市场的情况,增到户资金的比重。 2、龙头企业的利益必须与农民的利益联接在一起企业的利益是建立在农民利益基础之上的,没有养殖户的利益,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办法让利给农民,让农民挣到钱,企业才能有效益。在政策上要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户发展,特别是在禽流感年年发生的情况下,国家要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3、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公司通过两年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产业链条要不断的延伸和调整,产品的深加工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从低级的初产品向高层的科技产品发展。(河北省扶贫办编写,范晓辰、周吉太执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