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消防安全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2258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233 大小:8.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hs消防安全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ehs消防安全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ehs消防安全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ehs消防安全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ehs消防安全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hs消防安全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hs消防安全概要(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钻探HSE培训矩阵系列教材,HSE培训矩阵系列教材之三: 通用消防安全,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2010年5月,编制人:XXXXXX,安全经验分享,课程内容,一、消防管理的概念 二、令人心痛的火灾 三、燃烧与爆炸 四、火灾 五、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 六、消防法,一、消防管理的概念,(一)消防的含义 “消防”一词并非我国古已有之,它是清代光绪年间才在我国出现的。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将同火灾作斗争和对火的管理称之为“火政”或“火禁”,如五帝时代的帝喾就称重黎“居火政,甚有功”。在1867年上海英、美的公共租界还设立了“火政处”,其义即为现在的消防处。于二十世纪初,“消防”一词由日本引进,当时

2、清政府的警政司下设“消防队总理”。,20世纪20年代前后仍称为“消防火灾水患”或“消防水火 灾害”。后来,“消防”一词逐渐演变为专指同火灾斗争,称 为“消防火灾”,并省略“火灾”两字,简称“消防”。 所以,我们把对用火的管理和预防、消灭火灾的工作称为 消防管理。 现代社会,“消防”一词专指人类针对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活动。一般指消防工作或消防管理,即专门的预防和扑救火灾 的具体工作或管理活动。 (二)消防管理的概念 消防管理是指国家针对火灾开展的预防、扑救火灾,调查和处理火灾,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的一系列组织活动。,二、令人心痛的火灾,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可以说,没有火的使

3、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火与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健康和智慧,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古至今,火又能成为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及至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既奉献又掠夺,扮演着天使和恶魔的双重角色,人类对火的本质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一方面探索充分利用火的效能,另一方面寻求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的危害。,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俗话说:“水火无情”;“贼偷一半,火烧全光”。当今,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它给人

4、类社会造成过不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火灾损失上升及火灾危害范围扩大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提供的资料介绍,发生火灾的损失,美国不到7年翻一番,日本平均16年翻一番,中国平均12年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生火灾1万多起,造成数百人死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火灾约4万起,死2000多人,伤30004000人,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10多亿元,尤其是造成几十人、几百人死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峻的现实证明,火灾是当今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也是时空跨度最大的一种灾害

5、。,床底藏生成炭灰,新春一把火“烧痛”汉正街,南京一50层高楼发生大火,烧尽26年家产 千万富翁重摆地摊,饰品大王 陶金发,2008年的第一场大火 1月2日20时许,乌鲁木齐市德汇国际广场突发大火,2009年央视火灾现场照片,深圳龙岗9.20特大火灾 43人死亡 88人受伤,2007年12月12日 浙江温州商住楼发生火灾 21人死亡2人重伤,吉林辽源中心医院 39人死亡,180多人受伤,网吧起大火 铁栅锁冤魂 北京“蓝极速” 24死13伤,莫斯科友谊大学火灾 2003.11.24,三 、燃烧与爆炸,(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要预防火灾,还必须先了解物质燃烧的有关知识。因为火灾是由物质的燃烧开始,

6、然后由小到大酿成灾害的。,1.燃烧 (1)燃烧的概念 燃烧,俗称着火,是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凡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源)称作着火源。,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可燃物。,凡是能帮助、支持和导致燃烧的物质称助燃物。亦称助燃剂。 如:空气、氧化剂等。,燃烧三要素,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燃烧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 氧化剂必须具备最低氧含量; 着火源必须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相互作用。燃烧

7、的三个条件必须相互 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和持续进行。,燃烧有闪燃、自燃、点燃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燃烧都有其特点。,3.燃烧类型,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闪燃,遇火源能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闪点,按闪点划分液体火灾危险性,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 - 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 在防火工作中,应根据可燃液体闪点的高低,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发生这种燃烧现象不少于5秒钟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称作引燃温

8、度。也叫做着火点。,可燃物在来自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作用下,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现象。,点燃(着火),燃点,物质不用明火点燃就能够自发着火燃烧的现象。 自燃分两种: 受热自燃、自热自燃, 自燃,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点,也叫自燃温度。,自燃点,受热自燃 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温度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着火燃烧 。称为受热自燃 例如 :阳光的辐射热透过玻璃聚焦,射在可燃物上,也会引起受热自燃,故仓库的玻璃要进行防光处理。,自热燃烧(本身自燃) :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热源影响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辐射等)、化学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发酵、细菌腐

9、败等)而发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 这种没有外来热源作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称自热燃烧。,自燃: 物质自燃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有的能在常温下发生,有的能在低温下发生。 本身自燃的现象说明,这种物质潜伏着的火灾危险性比其他物质要大。 在一般情况下,能引起本身自燃的物质常见的有植物产品、油脂类、煤、硫化铁及其他化学物质。如磷、磷化氢是自燃点低的物质。,自燃与点燃的区别在于:自燃时可燃物整体温度较高,反应与燃烧是在可燃物整体同时进行的;而在点燃时,可燃物整体温度较低,只在火源局部加热处燃烧,然后向可燃物其它部分传播。,四、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 可燃

10、物的聚集状态不同,供氧情况不同,受热后发生不同的变化,其燃烧的方式和速度也都不同,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态下进行,并出现火焰,也有些物质不呈气体燃烧,而是呈现炽热状,则不出现火焰。 (一)气体物质的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经溶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可燃气体容易燃烧、燃烧速度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燃烧分为两大类:,1、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口(管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2、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

11、引起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的燃烧,也叫动力燃烧,即通常所说的气体爆炸。,(二)液体物质的燃烧 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可燃、易燃液体的蒸发与可燃气体的燃烧特点相同,也分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液体物质燃烧的速度取决于液体蒸发速度,而蒸发速度又取决于接受的热量,受热愈多,蒸发量愈大,燃烧速度就愈快。 (三)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或称熏烟燃烧)四种: 1、蒸发燃烧: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

12、像可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1)硫、磷、钾等单质固体物质先熔融而后燃烧;(2)沥青、石蜡、松香等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气,分解、氧化燃烧;(3)高分子材料的热塑性塑料,受热后变开、熔融,由固体变为液体,继而蒸发燃烧;(4)萘和樟脑这类具的升华性质的物质,则在受热后不经熔融而直接变为可燃性蒸气燃烧。 2、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烧物,在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成为分解燃烧。 3、表面燃烧: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都难于发生热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即表面燃烧。,4、阴燃:是指

13、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份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有焰燃烧和阴燃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中气体燃烧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固体。,燃烧的特殊形式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爆炸,燃烧与爆炸的关系,燃烧和爆炸(化学爆炸)本质上都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发生燃烧与爆炸的三个条件。燃烧与爆炸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1)爆炸的概念,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

14、学爆炸和核爆炸。,物理爆炸: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变成蒸气、气体或者其他状态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时而发生的爆炸。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化学爆炸: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成份均发生变化,产生高温、高压,能够直接造成火灾。 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凡是呈细粉状态的固体物质均称为粉尘。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

15、做可燃粉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称悬浮粉尘;沉降在固体壁面上的粉尘称沉积粉尘。,3.粉尘爆炸,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2)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 最高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上限。,上限与下限的间隔,叫做爆炸范围。,1.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2.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3. 爆炸极限越宽,发生爆炸危险性越大。,液化石油气:

16、爆炸极限为: 1.5511%;,如:乙炔气: 爆炸极限为: 1.582%;,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危险等级的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将: 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甲类; 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乙类。,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预先均匀混合,且可燃物的浓度在爆炸浓度极限之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有足够点火能量的点火源与爆炸性混合物作用。,(3)爆炸的条件,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空气不足或空气过剩)。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0,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0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火灾事故和爆炸事故的发展明显不同。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火势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 而爆炸的突发性强,破坏作用大,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