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1243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283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3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3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3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3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剖析(2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 热力学概论,一、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相互转换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1. 各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所发生的能量效应。,热力学发展初期,只涉及热和机械功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是由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的。现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化学能、辐射能等等也纳入热力学研究范围。,2. 一定条件下某种过程能否自发进行,若能进行,则进行到什么程度为止,即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二、热力学体系的基础(基石),热力学的一切结论主要建立在两个经验定律的基础之上,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是19世纪发现的,后面将详细讲述)。,所谓经验定律,应

2、有如下特征: 1. 是人类的经验总结,其正确性是由无数次的实验事实所证实的; 2. 它不能从逻辑上或其他理论方法来加以证明(不同于定理)。,20 世纪初,又发现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虽然其作用远不如第一、第二定律广泛,但对化学平衡的计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化学热力学,热力学在化学过程中的应用构成“化学热力学”,其研究对象和内容: 1. 判断某一化学过程能否进行(自发); 2. 在一定条件下,确定被研究物质的稳定性; 3. 确定从某一化学过程所能取得的最大产量的条件。 *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生产和科研起巨大的作用。,四、热力学的应用,1. 广泛性:只需知道体系的起始状态、最终状态,过程进行的外界

3、条件,就可进行相应计算;而无需知道反应物质的结构、过程进行的机理,所以能简易方便地得到广泛应用。,2. 局限性: a. 由于热力学无需知道过程的机理,所以它对过程自发性的判断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停留在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了解而不知其内在原因;,b. 其研究对象是有足够大量质点的体系,得到物质的宏观性质(故无需知物质的结构),因而对体系的微观性质,即个别或少数分子、原子的行为,热力学无法解答。,c. 热力学所研究的变量中,没有时间的概念,不涉及过程进行的速度问题。热力学无法预测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停止。(这对实用的化学反应来讲显然是不够的,需用化学动力学来解决)。,1.2 几个基本

4、概念 一、体系和环境,将某一事物的一部分从其他部分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而这一部分的物质称为 “体系”; 体系以外的部分叫做 “环境”。,“体系”与“环境”之间应有一定的 “边界”,这个边界可以是真实的物理界面(如图 1(2),(3),亦可以是虚构的界面(如图 1(1)中反应瓶口的虚线)。,例如:我们可以把反应瓶内(包括反应瓶)物质称 “体系”,外部环境称 “环境”。,图 1. 体系与环境示意图,二、体系的分类,根据体系与环境的关系,体系可分三类: 1.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如:热交换,图 1.1); 2.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功、热交

5、换等,图 1.2); 3.孤立(隔离)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图 1.3)。,说明: a. 体系与环境的划定(或选择)并没有定规,完全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以处理问题的方便为准。如图1.3的反应,若我们需划出一个孤立体系,严格地讲,应该把隔热层反应瓶也归入体系,以使体系与环境无热交换;若想划出一个封闭体系,则可把反应瓶归入环境。 b. 热力学研究的是能量交换的规律,所以(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情况下讨论的是封闭体系。,三、状态和状态函数,1. 状态:是指某一热力学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 确定(规定)体系状态性质的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即体系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状态函

6、数,相同的状态下有相同的状态函数。,2. 状态函数:体系宏观物理量,如: 质量(m),温度(T),压力(P) 体积(V),浓度(c),密度() 粘度(),折光率(n)等等。 这些宏观性质中只要有任意一个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体系的热力学状态发生了变化。,3. 状态函数的分类,(1) 容量性质: 状态函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在体系中有加和性,如体积(V ),质量(m)、热容(C)等;,(2) 强度性质: 状态函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无关,无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强度性质值与各部分性质值相同,如密度()、浓度(c)、压力(P)等。,(3) 状态函数间的相互关系,a. 往往两个容量性质之比就成为体

7、系的强度性质。 例如:密度 = m / V , 比热 c = C / m ,等等。,b. 体系的热力学状态性质只说明体系当时所处的状态,而不能推断体系以前的状态。 例如:1atm 100C的水,只说明水处于100C,但不能知道这100C的水是由水蒸汽冷凝而来,还是由液态水加热得到。 体系的某一状态在状态空间里只是一个点,它以前的历史,即它是怎么过来的是不能确定的。,c. 体系状态函数之间有相互联系,并非完全独立。 如果体系的某一状态函数发生变化,那么至少将会引起另外一个状态函数、甚至多个状态函数的变化。 例如:理想气体在恒温条件下体积缩小至 1/2,必然会引起其压力增大一倍。,(4)推论,由于

8、体系状态函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所以要确定一个体系的热力学状态,并不需要确定其所有的状态函数,而只要确定其中几个。 至于究竟需要几个状态函数,热力学本身并能预见,对不同的研究体系,只能依靠经验来确定。,例如: 对于纯物质(单质或化合物,但混合物、溶液不是纯物质)的单相体系而言,它的状态需三个变量(状态函数)确定。 例如:可采用温度(T)、压力(P)、摩尔数(n)三个变量来确定。 若为封闭体系,则摩尔数 n 一定时,只需两个状态函数变量(T,P)就能确定其状态。, 对于多物种体系,一般要用: (T,P,n1,n2,ns) 来确定其单相体系的状态。,四、过程与途径,1. 过程:体系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9、需要一个“过程”(与“途径”相比,它具有“时间”的意味)。 例如: 体系的状态在变化“过程”中(这段时间里)温度保持恒定,称之为“恒温过程”;若变化过程中压力保持不变,称之为“恒压过程”;还有“恒容过程” 等等。,2. 循环过程 体系由某一起始状态(始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变化过程,最终又回到原来的始态(即所有的状态函数都回到始态),这叫循环过程。,3. 途径,体系由某一状态(始态)变化到另一状态(终态),可以经过不同的方式,这种从始态 终态的不同方式(变化线路),称为不同的 “途径”。 与“过程”相比,“途径”通常意味状态空间中状态函数变化线路的多种选择性。例:封闭体系中,从状态A 状态

10、B 的变化:,状态A 状态B 可以有不同的变化“途径”,如:ACB;ADB,,4. 过程与途径关系,如上体系从状态AB,可以有不同的途径,而每一条路线,又可包含若干不同的变化过程。 上述 ACB 途径包含 AC 恒压、CB 恒温两个过程;而其中的任一过程,如AC 恒压过程,又可由不同的途径达到(尤其在化学反应,如AC 的恒压反应中,赫斯定律)。,简言之,某状态变化AB可由不同的途径“并联”,每一途径又可由不同的过程“串联”,而其中的各过程又可有不同的途径“并联”,如下图:,实际研究中,采用的变化途径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处理问题方便为准; 同时,对于每一“途径“,可采用某一状态函数不变的“过程”来

11、 “串联” ,如恒温、恒压、恒容等过程。,5. 推论,体系从状态AB,可经不同的途径及过程,但上例中体系始、终态的状态函数(如 T、P)的改变量与变化途径无关: T = TB TA = 100 K,P = PB PA= 4P 即:“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由体系的始态和终态度值所决定,而与其变化的途径无关。”,在微分学中,这种函数值的微小改变量( T, P 等)可用全微分(d T,d P)表示,这就为热力学中的数学处理带来很大的方便(后面将详述) 。,五、热力学平衡,如果体系中各状态函数均不随时间而变化,我们称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严格意义上的热力学平衡状态应当同时具备三个平衡:,热平衡 在体系中

12、没有绝热壁存在的情况下,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温差。,*体系若含绝热壁,热平衡时,腔内各部无温差,而绝热壁可以有温度梯度 T1T2。,体系中没有刚壁存在的情况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没有不平衡力的存在,即体系各处压力相同。,2. 机械平衡,*若体系包含刚壁,则刚壁附近(d m)的气体分子可能受不平衡力的作用。,固体表面附近分子受表面吸引,有吸附趋势,可能导致该处气体压力(压力表测量值)偏低。如实际气体压力的范德华修正(P + a /Vm2)。 但我们仍认为体系宏观上机械平衡,即若有刚壁,机械平衡下刚壁附近的压力可稍不同于体相。(压力表值指刚壁附近气体的压力),体系各部(包括各相内)的组成不随时间而

13、变化,处于化学动态平衡(包括相平衡)。,3. 化学平衡:,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无形消灭,这一原理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能量守恒这一原理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直觉之上,一直没有得到精确的实验证实。,1840 年前后,焦耳 (Joule) 和迈耶 (Meyer) 做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能量确实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中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转化时有着严格的当量关系。即著名的热功当量: 1卡(cal)= 4.184 焦耳 (J) ; 1焦耳 (J) = 0.239卡 (cal),1. 焦耳实验的意义,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为能量守

14、恒原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证明,从直觉到严格的实验验证。 2. 能量守恒原理的适用范围 能量守恒原理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其基础十分之广,到现在为止不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还没有发现例外的情形。,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对于宏观体系而言,能量守恒原理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方法很多,但都是说明一个问题 能量守恒。,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种表述为: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存在的”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产生能量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二、内能,考虑一个纯物质单相封闭体系,两个状态函数(V,P)就能确定体系的状态。体系的初态为 A,发生任意变化至状态 B。,其变化途径可以是途径

15、 (I),也可以是途径 (II),还可以是沿虚线变化(如前述的恒容、恒压过程)。,由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得到的直接结果是: “体系从状态 A 状态 B 沿途径 (I) 的能量变化值,必然等于沿途径 (II) 或沿其它任意途径的能量变化值。”,再让体系沿途径 (II) 由 B A,每经过这样一次循环(A B A),体系状态不变,而环境得到了多余的能量。如此往复不断地循环,岂不构成第一类永动机? 这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反证法:,否则的话,若沿途径 (I) 体系给予环境的能量多于途径 (II),那么我们可以令体系先沿途径 (I) 由 A B,,结论:,任意一体系发生状态变化时,其能量的变

16、化值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即其能量的变化值只取决于体系的始态(A)和终态(B)的能位差。 换言之,若状态 A 的能量绝对值已知,则状态 B 的能量值也能确定(不论用何种方法由 A 达到 B)。,推论: 任意体系在状态一定时,体系内部的能量是一定值,其变化值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只与始态、终态的能量有关。也即: “ 体系内部的能量值是一状态函数。”,内能 U: 内能是体系内部的能量(不包括整个体系本身的势能、运动动能等); 可用 UA、UB 表示体系在状态A和状态B时的内能值,则在状态A状态B中,体系内能变化值为: U = UB UA,内能的特性:,a.若要确定体系任一状态的状态函数内能 U的绝对值(如 UA,UB 等等),至少必须确定某一状态(如状态A)的内能绝对值 UA ,则其他任一状态的 Ui 绝对值就可以推算: Ui = UA + UA i(UA i 实验可测),b. 事实上,状态函数 U 的绝对值包含了体系中一切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