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29451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册说课稿(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一、说教材(一)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必修 5 第一单元的课文。(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 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1、 梳理文章

2、的情节结构,学习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形象。2、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3、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4、 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1、 理解作者在起伏的矛盾斗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2、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二、说学法(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

3、基本方法。(二) 学法及确定依据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

4、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 ”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三、说教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

5、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要使学生

6、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 ,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

7、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四、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一)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 100 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

8、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总结小说情节的五个部分)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 、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三) 具体把握情节,怎样鉴赏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密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那么怎样来把握故事情节呢?1、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

9、在整个作品中情节线索。除了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外,作品中的基本矛盾冲突也可以是情节的发展线索。本文以林冲和高俅为代表的官民之间的冲突就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线索。2、 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买刀前后的表现。3、 见微知著,细节描写的内在含义。如见到草料场的房子破了想修一修。如见到古庙,想“改日来烧纸钱” 。枪不离手的描写。4、 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伏笔、照应都巧妙的暗藏其间。如他出门将火扑灭,给后边有人纵火埋下伏笔。进庙住下时,用大石头挡住门,才会听到实情。带上解剜刀。(四)导入新课

10、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关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 。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张志公语) 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 20 字概括呢?如果用 4 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 ,结束这一步教学。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

11、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例如: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例如: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

12、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五)探讨“官逼民反”的主题。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 13 号 xx。我说课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一、说教材。二、

1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一 说教材高中语文共有六个小说单元。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作品,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第一篇外国小说,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两个:1.概括小说情节。2. 分析别里科夫形象。教学重点是:分析别里科夫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法。先由老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

14、读课文,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小组内合作讨论;组内不能解决,全班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陈显荣的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情节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最后老师明确。(三)研读课文,分析别里科夫形象,讨论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别里科夫:封闭保守(板书)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共三条:1.通过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通过分析作者直接评论

15、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老师用多媒体把这些方法展示出来。第二步、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分析别里科夫形象,让学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第三步、老师总结。第四步、师生共同讨论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四)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对“套子” 的理解。(五)课堂小结老师以简练的语言,再次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边城(节选)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说的篇目是边城(节选) ,是高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三篇小说题材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也不尽相同,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2、文章分析边城完成于

16、1934 年 4 月 19 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好其分的说明”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