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26869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脂类由于是非极性的,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上述过程可概括为: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都有上述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却存在差异。非反刍动物:脂类进入十二指肠后,经胆汁乳化后,被胰脂酶水解为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酸聚合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乳糜微粒,该物质与肠绒毛接触时即破裂,所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在肠粘膜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一步形成乳糜微粒,通过乳糜

2、管与淋巴系统相通,最后经胸导管输送入血。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脉血液。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反刍动物: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其结果是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1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3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微生物脂类和未消化饲料脂类组成。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所以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中形成的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和胆酸构

3、成。其中链长小于或等于1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直接吸收。空肠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此外由于反刍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非反刍动物: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消化、吸收。总的来讲,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部位在小肠。马、兔则是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含唾液淀粉酶的动物可在口腔对淀粉初步消化,

4、胃内酸性环境可酸解部分淀粉和半纤维素。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营养性多肽经胰液、肠液消化酶作用变为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二糖酶彻底分解为单糖而吸收。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通过微生物降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其余气体经肛门排出。反刍动物:总的来看,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和结肠为辅。前胃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实际上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分解酶分解粗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过程。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大部分通过瘤胃壁扩散进入血液

5、,少部分经皱胃和重瓣胃壁吸收,经小肠吸收的很少。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消化起始于胃。首先盐酸使之变性,接着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降解为含氨基酸数目不等的各种多肽。然后在小肠中,经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寡肽。2-3个肽键的寡糖能被肠粘膜直接吸收或经二肽酶等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吸收部位在小肠上2/3的部位进行,各氨基酸吸收速度各异。被吸收的氨基酸主要经门脉运送到肝脏,只有少量的氨基酸经淋巴系统转运。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为肽和氨基酸,其中多数氨基酸又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同时微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氨与一些简单的肽类和游离氨基酸,又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瘤胃降解生成的肽,除部分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也可直接通过瘤胃壁或瓣胃壁吸收,尤其是分子量较小的二肽、三肽,逃脱微生物的利用和直接吸收的肽,则又可在后胃肠道被进一步消化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