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267139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巧家四中 谢继忠 中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成功的道德教育会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都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巧家四中通过引导师生充分挖掘学校道德文化内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下,不断践行“诚实、俭朴、坚毅、奋进”校训精神,引导教师树立“严谨、扎实、精业、善导”的教风,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勤学、好问、多思”的学风,推动学校形成“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校风,着力塑造“和乐教学、和雅艺术、和美环境、和趣

2、生活”的校园文化。学校在求索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中,重点打造“感恩责任成功”的教育理念,并渗透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进一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教育,这几年来,巧家四中通过抓实常规管理,夯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推动学校德育内涵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经过以下七个方面的情景育人方式,巧家四中学生的礼义、道德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领导带头实行值班全天候,安全管理全面化坚持管理率先原则。在校长的亲自带领和统筹安排下,巧四中任课教师考核方案、巧四中24小时值班表、巧四中周末值班表、巧四中班主任管理制度、巧四中班主任量化考核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张贴于一进大门的展板上,

3、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能铭记于心。相关责任人严格履行职责,做到校园巡查有总结、常规检查有记录、教师考勤有通报。每周日晚自习第一节课为班主任工作例会,进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并围绕学校一周计划制定本周班级工作目标。 二、把课间作为德育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间,实现常规管理标准化把课间操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教育、智力开发及校风校纪建设体系。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说,搞好课间操就是抓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抓校风学风及道德礼义文化建设。所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调动了全

4、校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背诵弟子规,形成了巧四中的快乐课间操。 三、巧四中主题班会经常化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成了巧四中学生的必修课。1、下为“我的家风”主题班会活动:由学生自编自演的“我的家风”主题班会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同学们充满自信,动情地讲述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家风故事,“上一代的模样,下一代的榜样”,不同的家庭小故事传承着优良的传统

5、美德。主题鲜明、积极向上,传递着正能量。 2、主题班会现场观摩活动以“爱护环境,共创四中美好未来”为主题,全校行政领导、所有班主任参加的主题班会现场观摩活动。 由同学们自己设计、主持,主要以节目表演的形式进行。同学们自编自演了相声唱我四中、诗朗诵美丽依然、小品小小的香蕉皮、精美短文感恩校园、快板看我四中等节目。在节目表演中同学们还分小组进行了讨论,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想法、建议和行动,体现了同学们爱护校园环境、团结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加大了对住宿生的内务管理力度,实现内务管理精细化开学以来,学校德育处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加大了对住宿生的内务管理力度,通过强化教育、借鉴邻

6、近县区学校管理模式,硬性入轨等手段,改变学生以前拖拉懒散的生活习惯,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整齐划一,即:牙具摆放一条线,毛巾摆放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箱子摆放一条线,被褥叠放一条线。实现内务管理精细化。坚持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明确舍长职责,健全管理育人,实行学生互管方式,对宿舍工作进行量化考评,与班主任工作考核严格挂钩。创建浓厚的宿舍文化氛围,培养内外兼修的合格中学生。五、巧四中经常开展学校内涵发展专家入校指导工作中学生黄金时期及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道德情操、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

7、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为了环境育人,巧四中的教室走道、学生宿舍、爱心楼道等都挂起了乐学向上、礼孝仁智等诸多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各种理念,让学

8、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于是邀请了昭通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专家在巧四中开展的入校指导活动,对巧四中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强化学校现代管理、提升初级中学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起到指导和推进作用。六、励志感恩教育走进巧家四中校园中国校园行感恩励志教育专家组委会、中国校园行感恩励志传播中心主办的中国校园行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在巧四中举行感恩教育大会。主讲专家高霞老师,她通过生动的语言,以立体互动的演讲方式,以“爱”为主题,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四个方面作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在“爱祖国”宣教环节,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聆

9、听国歌,规范听国歌、升国旗的仪式;从历史回顾等角度感受祖国与个人的紧密关系。在“爱老师”宣教环节,讲述了“全国优秀教师” 和“5.12地震”中教师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和家长们理解老师为“人”的不易和工作的了不起,从崇高的楷模到身边的平凡,将心比心,学会理解与尊重。听了演讲,学生们纷纷向自己的老师敬礼、拥抱;家长们也纷纷向老师表达了感谢之情。在“爱父母”、“自立自强”环节,学生们的心灵再次被打开,纷纷向父母表达了内心的感情,拥抱、拉手、落泪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更有几十位学生上台忏悔自己曾经进网吧、打架、抽烟、喝酒等行为,并许下承诺,表示要痛改前非,立志好好学习,以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

10、育之恩。 通过活动的认识,学生的德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七、经常开展献爱心,“大手牵小手,同享阳光共成长”活动爱是无私的,无论飘到哪里,都会融化。爱是石,擦然生命之火;爱是火,点亮生命之灯;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每一位同学及老师伸出援助之手,献爱心来换起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拯救别人的生命而获得幸福。巧四中除以上开展的各种教育形势、教育活动,还经常开展创新德育形式,创新情景教育,丰富德育内容,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

11、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使学生诚实、俭朴,不断奋进,养成“自觉、勤学、好问、多思”的学风,也才懂得感恩。巧家四中为了使德育工作做得到位,长期以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交叉式管理,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转变,教学质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巧家中考状元多次出于巧四中。综上所述,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德育工作应放在学校

12、优先发展的地位,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才能有力促进学校内涵不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巧四中将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研究,将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切实落到实处,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5年10月29日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