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243499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考纲展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特点 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P86)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对外更加开放、更

2、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不全面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更全面追求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享有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发展比较平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总

3、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86)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提升、城镇化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思考:

4、应对措施(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实施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P8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思考:应对措施(如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作用。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5、兼顾效率与公平。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拓展1: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等于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不单指经济目标。 全面小康并不意味着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同步小康。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以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的关键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典例,(2015全国II卷21).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我国经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 推动我国解决平稳健康发展

7、的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 A B C D ,A,(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内容及要求 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8、。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

9、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示】 (1)“三标准”衡量发展是否科学 不能单纯关注经济增长,更要看社会总福利增长。 不能简单看人均数,更要关注不同阶层的公平。 不能以富人为标准,而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多数人群。 (2)注意科学发展观在主观题中的统率和贯穿作用 体现类,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是“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原因类,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是“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措施类,答案的表述一般是“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典例,(15安徽卷39)(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

10、调整、民生改善等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 我国GDP与三次产业变化情况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阐明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8分),参考答案: 政府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政府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城市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必要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

11、展。 (2)措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措施: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拓展:(1)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

12、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拓展:(2)怎样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 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保护知识产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企业 要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分配制度,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

13、劳动者 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要性: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措施: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拓展1:科技创新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的区别。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拓展2:如何调整

14、经济结构? (1)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失调的结构性问题,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 (2)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关系的协调和升级。 (3)调整完善分配政策,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4)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6)调整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7)调整所有制结构,典例,(2015四川卷3).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低于7.5%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这

15、意味着 我国经济结构更加趋于优化 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A. B. C. D.,B,典例,(2015重庆卷).发达国家在外包制造业的同时,也将污染排放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研究表明,中国的一氧化物和的黑碳颗粒物排放与出口商品制造有关,这警示我们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应: .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落后国家 .关闭造成污染的外向型制造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抵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C,典例,(15浙江卷26)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进程,我国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

16、改造和升级。这表明: A.加快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财政政策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C.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平衡运行 D.货币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B,典例,(2015海南卷1).2014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由46.9%提高到48.2%,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这表明在我国 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积极转型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A. B. C. D.,A,典例,(15浙江卷41)近期,“创客空间”、“梦想小镇”、“创业咖啡馆”等创业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热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