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230185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中外民俗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教 学 大 纲 科 目: 中外民俗 所属系部专业: 国际民航学院 教 师: 尹文卉 所 属 系 部: 院办 中外民俗 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 14级空乘授课学时: 24 学时1、 课程性质、任务 (一)课程性质“中外民俗”是民航学院专科生的选修课。开设本课程旨在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

2、面貌。理解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遵循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普及民俗知识,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的认识,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

3、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二)能力目标通过掌握中外各个民族的相关知识,能够熟练讲解中国少数民族情况及三大宗教涉及的相关情况,并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三)素质目标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强化专业意识,提升服务理念。3、 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中外民俗概要 主编 张世满,王守恩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参考资料: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董晓萍.说话的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2.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周星.民俗学的历史、

4、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单元一: 民俗学概述及汉族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教学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进而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教学重点: 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教学单元二: 物质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及汉族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类别的特点,饮食民俗以及与汉族相关的物质生产民俗的知识。教学目标: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

5、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教学重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教学难点:中国农业文明与民俗的关系。教学单元三: 居住、服饰、交通民俗及满族、蒙古族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居住、服饰、交通民俗及与之相关的满族、蒙古族知识。教学目标:1、交通民俗主要是研究交通民俗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阐述交通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介绍中外各国的交通民俗。2、服饰民俗要求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理解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在

6、服饰民俗事象上的特点、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3、居住民俗主要研究居住民俗的形成过程及居住类型,居住民俗的各种表现,介绍中外居住民俗。教学重点:1、中国汉族、少数民族及国外各国的交通民俗2、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3、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外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交通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2、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3、居住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单元四: 商业、岁时节日民俗及藏族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商业、岁时节日民俗及与之相关的藏族知识。教学目标:1、商业民俗主要是研究商业民俗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阐述商业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介绍中外各国的

7、商业民俗。2、岁时节日民俗要求认识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岁时节日民俗的发展历程,理解岁时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在岁时节日民俗事象上的特点、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藏族的商业民俗2、影响岁时节日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商业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教学单元五: 人生礼仪民俗及朝鲜族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人生各个阶段的礼仪知识,并以朝鲜族为例详细介绍相关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

8、这四个阶段中所举行的仪式,为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礼仪民俗为日后工作服务奠定基础。教学重点:中外婚姻仪礼习俗。教学难点: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教学单元六: 佛教(中国、日本、泰国及印度) 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相关知识,并且介绍中国、日本、泰国和印度等国家内佛教内的相关习俗知识。教学目标: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教学重点:佛教信仰的定义、基本特征、对象、媒介及表现方式。教学难点: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教学单元七: 伊斯兰教(中国、马来西亚、

9、沙特阿拉伯)课时: 3 教学内容:介绍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并且介绍中国、马来西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内伊斯兰教的相关习俗知识。教学目标:讲授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和伊斯兰教思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伊斯兰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教学重点:伊斯兰教信仰的定义、基本特征、对象、媒介及表现方式。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教学单元八: 基督教(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课时: 3 教学内容:基督教会制度和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和主要问题,以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的情况为重点。在早期和中世纪部分,着重介绍教会的制度和思想,并且说明这些制度和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在近现代部分,

10、着重介绍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相关人物。使用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帮助同学理解比较复杂的历史和基督教文化问题。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的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基督教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基督教的基本知识,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熟悉它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文化互动、及它在思想上的影响等。教学重点:基督教信仰的定义、基本特征、对象、媒介及表现方式。教学难点: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特征。五、课程考核要求及考核办法(一)考核要求在期末最后一周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二)考核办法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中考勤和作业两部分各占20%。 教研室主任: 系部主任: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