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22998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环评师考试:2009年案例分析真题第一题:拟建生产规模 8106t/a 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界内分布有大量灌木,周边有耕地。露天采场北 800m 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用浅层地下水,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生产工艺为采矿-选矿-精矿外运。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溢水量为 12500m3/a,用泵疏干送选矿厂使用,矿厂年排出尾矿 3.06104m3,属第 I 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尾矿库选在距离采场南 1000m的沟谷内,该沟谷东西走向,纵深较长,汇水面积 15km2,沟底纵坡较平缓,有少量耕地,沟谷两侧坡较陡,生长较茂密的灌木,有一自北向南的

2、河流从沟口外1000m 处经过,河流沿岸主要为耕地。沟口附近有一依山傍水的村庄,现有 20户居民。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为 55m 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 140m,坝址下设置渗水收集池。尾矿坝渗水和澄清水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尾矿库现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障尾矿筑坝安全,生产运行时需保持滩长大于 100m 的尾矿干滩。问题: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石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地表清理,破坏植被,区域改变土地利用格局对植被(灌木)生物量、生产力、物种、覆盖率的影响2)地表清理,破坏耕地,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源自-非污染导则)3)由于岩土剥

3、离,改变地表应力,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由于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改变动物生境,对动物种类、数量及活动的影响5)废石堆存对景观影响6)剥离废石堆存产生的破坏植被、水土流失7)地表清理,破坏地表植,将被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程度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1)露天矿长大量涌水,有可能导致北面 800米的村庄生活用浅层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调查区域内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含水层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含水层构造等,确定其影响程度;2)选矿厂用水,产生污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的危害;3)尾矿成清水原则上不外排,但是对其在生产事故过程中产生的事故泄露必须进行分析,

4、评价其风险外排情况下对周边地表水,特别是 1000米外河流的影响。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的内容。1)植被覆盖率,高度,盖度;2)种类,优势种及其分布,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样地收割调查,调查其生物量,生产力;3)珍稀植物调查,看是否有,如果有的话,其数量,种类,分布情况4)运用遥感等手段从宏观上调查区域植被分布情况4、简述运营期间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1)尾矿堆存过程中机械噪声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2)风吹产生形成扬尘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3)渗滤液处理不当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4)风险事故下,溃坝对下游居民安全的影响5)由于尾矿堆存而诱发地质灾害6)对区域景观协调性、真实性、自然性的影响7)占

5、用土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区域植被完整性的影响5、尾矿库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尾矿库涉及居民搬迁。尾矿库谷口有 20户居民,在尾矿库的下游,一旦发生溃坝,将对这 20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该处居民必须搬迁。第二题:拟对某连接 A、B 两市的二级公路进行改扩建,该二级公路于 2002 年建成通车,目前公路两侧主要为农业区,沿线分布有多处村庄、学校。公路跨越 X河和 Y 河,跨越 X 河的桥梁下游 3km 处为 A 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Y 河为III 类水体。改扩建工程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线路充分利用现有二级公路进行改扩建,部分路段无法利用将废弃,改建工程仍在原桥处跨越 X 河

6、和 Y 河,水中设有桥墩,新建一处服务区和两条三级公路标准的连接线,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问题:1、列出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公路两侧的农田、沿途分布的村庄、学校、Y河(类水体)、X河及其下游的饮用水水源地。2、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回顾原二级公路的建设与环评过程,回顾原环评预测的影响是否发生,提出的预防措施是否有效;回顾原公路的环保竣工验收情况以及提出的整个建议落实情况及其效果;通过公众参与和调查,回顾原公路运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原措施存在的问题积及效果;通过以上回顾分析,提出本次扩建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

7、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3、为减少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应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2)加强对桥墩打桩大量泥渣的抽吸,尽可能将所产生的泥渣输送到岸上统一处理,防治大量泥渣顺流而下,影响水中生物和下游取水口;3)好像还写了一条加强水上施工机械的维护,防治油污进入水中;4)加强岸上施工和人员管理,对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设置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才能外排,严禁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施工废渣等就近倾倒水体,必须统一外运处理。4、为确保运营期间饮用水水源安全,对跨越 X 河的桥梁需采取哪些工程措施?提高桥梁建设的安全等级;限制通过桥梁的车速,并设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

8、(此条应该是管理措施)设置桥面径流引导设施,防止污水排入水中,并在安全地带设事故池,将泄露的危化品引排至事故池处置,防止排入水中;桥面设置防撞装置。5、结合本工程特点,提出保护沿线耕地的主要措施。充分利用原有路线,将废弃路段的路基作为扩建路段的填方,减少取土量,对能复垦的路段,复垦为补偿新占用的农田;尽量避开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农田的,必须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进行补偿,所占农田的耕作层需先剥离,用于新开垦或改良耕地;施工中应收缩边坡,减少耕地的占用面积;取、弃土场应尽量避开耕地,确需在耕地内取土的,应保护好耕作层,控制取土深度,并尽快恢复为耕地。尽量采用低路基

9、或以桥、隧代路基方案,减少土石方量和耕地的占用第三题: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 A 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具有日调节功能。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 15km2(含耕地 263 公顷,其中 247 公顷为基本农田),临时占地 239 公顷,其中基本农田 50 公顷,其余为林地、旱地、灌草地等。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需搬迁安置移民 2700 人,分五处集中安置点安置,生产安置 3960 人,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安置。经土地平衡分析,仅可新增高质量 160 公顷,用于补偿工程所占用基本农田。工程影响区生态环境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木丛,水库淹没线以下

10、有 36 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河流坡降大,库区入库河流生态环境良好,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态环境的鱼类为主,其中某一地方特有的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类集中产卵场。问题: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水体流速变化的影响。工程营运期库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变为水库生态系统,由于库区水体流速变缓,急流性鱼类将不适宜在库区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移动,而喜欢在缓流或静水中生活的鱼类将增加,原来流水生态的鱼将会减少,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洄游鱼类的卵苗没有顺水卵化的条件,也将使该鱼类减少。水位变化的影响。水位抬高

11、,淹没大量农田和植被,特别是淹没较多的基本农田和 36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使得该地区植被面积和生物量减少,将造成造成农田生态及粮食的减少,造成国家保护植物生境的损失。水质变化的影响。如果库区清理较差,容易造成库区水质下降,甚至恶化,进而影响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影响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活;水温变化的影响。库区水体温度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水温出现分层现象,改变了原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上游裹携着泥沙的水流不断入库,在造成库区泥沙不断淤积的同时,水体中泥沙含量也将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水生生物的环境。改变了库区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集中产卵场,甚至造成产

12、卵场的破坏;与原河道相比,库区水量增多、水体面积扩大,库岸受到长期浸泡,容易引发塌方、滑坡地质灾害,进而影响库区生态环境。2、说明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1)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造成局部河段水文情势改变,特别是施工期库区清理、施工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及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河道,对鱼类生境造成不良影响。(2)营运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过程中,扰动水体,改变鱼类原有生境,对其的分布、活动、数量的不利影响;2)大坝建设后,形成库区及减脱水段区,造成库区及减脱水段水文、水温、泥沙情势改变,进而改变鱼类原有生境,对其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习性及三场(产卵场

13、、越冬场、索饵场)的影响;3)大坝洄游性鱼类产卵造成阻隔,改变其生活习性,破坏其产卵场,对其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的影响;4)大坝建成后,形成减脱水段,使得鱼类生境部分丧失,对其分布、数量、产卵、觅食的影响;3、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什么问题?提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措施。1)做好表土分层开挖,分层保管,分层填埋,做好表层土恢复工作,并适当施肥,尽快恢复土壤耕作能力,同时恢复农业生产;2)对不具备耕作条件的临时站地,采用高产,耐贫瘠,生长快,固氮等高产植被作物进行恢复,尽快恢复表面植被;3)如不能全部恢复,对损失的部分,必须由建设单位开垦出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如做不到,必

14、须缴纳土地恢复费,由有关部门来开垦。另外,36株二级保护植物应在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异地种植。4、按照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什么措施?1)尽量减少工程永久占地、减少占用基本农田2)优化临时占地类型,尽量不占基本农田3)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及时恢复为耕地4)进行异地生态补偿,在其他区域进行开垦土地,补偿本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第四题:依托现有联合站新建一片油田,设计年产油 3105 吨,原油通过新建 70公里管线输送至联合站。联合站原有 3 台 A 型 10 t/h 燃气伴热加热炉,2 用 1 备;2 台 4 t/h 燃煤供暖炉,1 用 1 备。预留新建 1 个 5104 立方

15、米原油储罐和 2 台 B 型 10 t/h 燃气伴热加热炉。所用天然气不含硫。设施有非甲烷总烃排放。新管线有 5 公里,沿途两侧分布稀疏灌草,1 公里外有稀疏胡杨林。环评中生态评价范围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 米。环评批复尽量减少植被破坏,注意复绿,联合站不增加 SO2 排放总量。工程拟申请环保验收,环保设施与环评批复一致,年产油达 2105 吨。联合站没有增加燃煤量,但煤种有变化。与胡杨林分布区相距 1 公里的管线处在建设阶段被划入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问题:1、本工程运行工况是否满足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说明理由。满足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根据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此类工程,在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对于生态类项目,验收技术规范规定,只有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和港口项目,才要求生产符合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的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