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制剂用辅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2860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制剂用辅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液体制剂用辅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液体制剂用辅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液体制剂用辅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液体制剂用辅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制剂用辅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制剂用辅料(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作:李峰,绪论,一、概述,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剂型,分散介质对溶液剂来说就是溶剂,对溶胶剂、混悬剂、乳剂来说不是溶解而是分散,称为分散剂或分散介质,液体制剂的特点 1、吸收快,作用迅速 2、给药途经广泛 3、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4、服用方便 5、体现复方制剂综合作用,分类,均相分散系统 包括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非均相分散系统 1、溶胶剂 2、乳剂 3、混悬剂,P15 表2-1,质量要求 实用为原则,液体制剂的物态特征,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体系内部,凡是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均匀一致的部分称为一个相。只有一个相的体系

2、称为单项体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的体系称为多相体系。,多相体系的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物理界面,被分散物质被称为分散相或不连续相,均匀介质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均相体系 当液体中药物以分子、原子或离子形式(一般分散粒子小于1nm)均匀分散于溶剂时,称为均相溶液 分为低分子溶液和高分子溶液 区别亲水胶体溶液和疏水胶体溶液 P16表2-2,高分子溶液与低分子溶液的区别 高分子溶液特点 1、荷电型:电离导电性 2、渗透性:高得多 3、黏性:分子量越大黏性越大 4、胶凝、离浆与触变性 5、生物粘附性:黏弹性,非均相体系,1、溶胶 (1)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 (2)电学性质(双层电荷) (3)动力学性

3、质(稳定) 2、混悬液 (1)动力学性质(不稳定) (2)热力学性质(不稳定) 3、乳浊液,分散介质,定义:药物和辅料分散在液体介质中,这种液体介质称为分散介质(溶媒或溶剂,分散媒或连续相 被分散的药物称为分散相 :,作用,溶解,定义很容易搞混的!,分散 寖出,分散介质的分类 化学性质分 1、极性:水 2、半极性:乙醇 3、非极性:油 毒性分 1、第一类溶剂 2、第二类溶剂 3、第三类溶剂 4、第四类溶剂 毒性依次减小,(1)质量要求 (2)选用,选用,展开联想!,常用品种,化学式为CH3CH2OH,丙三醇 甘油,丙二醇浓度计,脂肪油,芝麻油,豆油,中药制剂前处理用辅料 寖出溶液 1、水 2、

4、乙醇 3、丙酮 4、乙醚 寖出辅助剂 1、酸 2、碱 3、稳定剂 4、表面活性剂 5、甘油,增溶剂与助溶剂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一、表面活性剂与增溶 液体表面张力下降,增溶、乳化等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团 2、昙点 3、亲水亲油平衡值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重难点哦!,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增溶剂的分类 1.阳离子型 2.阴离子型 3.两性离子型 4.非离子型,增溶剂的选择 1、增溶剂的性质 (1)碳氢链长 (2)HLB (3)昙点 2、增溶剂的用量 3、增溶剂的影响效果 (1)种类 (2)药物性质 (3)温度,4、增溶剂对药物的影响 5、增溶剂的使用方法

5、6、增溶剂的毒副作用,常见品种 聚山梨酯类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聚氧乙烯脂肪酸醇醚类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助溶剂,不等于表面活性剂 定义:第二种物质 分类 无机化合物 有机酸及其钠盐 胺类及某些生物碱类 选用 条件 1、2、3、,乳化剂,乳剂:两种互不相容的液相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通常是由一种液相以细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相中而形成的。 乳化剂:在制备乳剂时,除所需油相和水相外,尚需加入促进分散相乳化并保持稳定的物质。 辅助乳化剂:帮助乳化剂稳定,乳剂是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乳化剂作用原理 1.降低界面张力 2.形成界面膜 3.形成电屏障,乳化剂分类 天然乳化剂 合成乳化剂 固

6、体乳化剂 辅助乳化剂,乳化剂的选用 基本要求 选用方法 1. 2. 3. 4.,常用品种,混悬剂,安徽高考命题趋势:,考身边的地理 考生活中的地理 考有用的地理,2013年安徽文综地理卷贯彻了注重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命题思想,强调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为什么学地理?,1、方便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形成地理思维,并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3、形成良好的自然观、世界观。,高三了,我们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给同学们的建议: 1、多做高考真题,明确高考的思路和方向。 2、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3、重视地理图表的复习,提高图表的判析能力,构建脑图。 4、注重学科内综合,建立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5、善于规纳总结,积累答题模板。 6、适度关注社会热点,注重乡土地理知识的复习。,智慧复习,思维代替;,用智慧解题,用思维解答。,2013年8月 李峰,让我们带着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