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25844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概论课件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管理(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第一节 环境监测,广义的环境监测应包括两个方面: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监测。 环境污染监测是间断或连续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分析和研究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一)环境污染监测的意义,1.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督管理的基础 2.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需要,(二)环境污染监测的目的和任务,1环境污染监测的目的 通过对一定区(点)环境状态和变化的监测与观察,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理对策和管理办法,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环境管理法规的有

2、效实施。,2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任务 第一,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书。 第二,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为环境法规实施提供数据,并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三,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掌握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报环境状况,确定防治对策。,第四,研究污染物扩散模式。一方面用于新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另一方面为环境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资料。 第五,积累区内的长期监测数据,结合流行病的调查资料,为保护人民的健康,以及制定和修改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三)环境污染监测的分类,环境污染监测工作可按监测目的、监测对

3、象以及污染物的性质进行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研究性监测:它是研究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转化的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及物体的危害性质和影响程度。,常规监测:常规检测是最基本的监测工作,它是按一定的要求和计划,定时、定点,测定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排污负荷变化情况,分析污染物超标程度和频率,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这是一项经常性的监测工作。,污染事故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进行监测,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性,为防止污染事态发展提供监测依据。另外,通过监测,可发现企业污染事故的苗头,预报、预警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种监测在查清污染事故的原因、控制污染事故的发展及事故善

4、后处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3年统计到5起溢油事件,直接经济损失1,670万元。 4月4日,海南省三亚附近,广州“沙河口”号船在施工过程中沉没溢油,持续溢油3天,成灾面积1公顷。 6月10日,海南省儋州干冲油库向海里排放冲洗油库产生的大量油水混合物,油污面积6公顷。,6月28日,山东省东营市附近海域发现溢油,溢油量15吨,持续时间4小时,成灾面积8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0万元。 7月2529日,辽宁省绥中县王堡乡至塔山沿海58公里沿岸发现宽度为34米的溢油区。同时在河北省北戴河浴场也发现溢油,宽0.5公里,长10公里。 9月13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106段

5、发现溢油,溢油量150吨,持续溢油26小时,成灾面积14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00万元。,2按监测对象分类:,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 水体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牡丹江市水源地近日发现不明絮状物。经专家初步认定,这种絮状物为水生生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初步查明为海林市一家酒厂向海浪河大量排放酒糟所致。,3按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分类:,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病毒病菌污染监测、热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富营养化监测等,(四)环境污染监测的原则,1全面、可靠、准确地原则 监测对象的选择, 在选择监测对象时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

6、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质,选择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作为对象,同时,对于潜在性危害大的污染物也不可忽视;,第二,对被确定监测的污染,必须采用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以便获得有效的监测结果; 第三,对监测的数据能够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根据标准分析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价,防止监测中的盲目性。,2优先监测的原则 环境监测的项目很多,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坚持优先监测的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污染物的危害性和迫切性。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其次考虑局部的严重污染。,(五)环境污染监测方法,1化学、物理监测 对污染物的监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尤其是分析化

7、学的方法在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容量分析、质量分析、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 物理方法发展也很快,如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以及植物生态调查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优越性,是地面逐点定期测定所无法比拟的。,“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遥感技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遥感对象被感测的地物;(2)传感器感测地物的仪器,如航空摄影机、扫描仪、雷达等;(3)信息传播媒介电磁波等;(4)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并使之有效工作的装置,如飞机、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5)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光学设备和计算机硬件软件设备,主要对遥感图像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2生物监测 (

8、1)大气污染物中的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物中的生物监测有以下办法:利用指示植物的伤害症状对大气污染做出定性、定量的判断;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做出判断;观察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如酶系统的变化、发芽率的变化等,对大气污染的长期效应做出判断;测定树木的生长量和年轮,估测大气污染的现状;利用某些敏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作为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器。,(2)水体污染中的生物监测。 水体污染中的生物监测有以下办法:利用指示生物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可引用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等数学手段;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即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的毒害作用所产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测定水质

9、的污染状况。,二、生态监测,环境保护包括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内容。经过30多年的工作,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监理、监测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方法,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 而生态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科学管理的依据,是加强生态环境法制的重要手段。,(一)生态监测项目指标体系的建立,1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 第一,自然指标,包括自然景观、自然状况、自然因素等指标; 第二,人为指标,包括人文景观、人为因素等指标; 第三,一般性监测指标,包括重点生态监测指标、常规生态监测指标; 第四,应急监测指标,包括自然力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紧急生态

10、问题监测。,举例: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草地水源: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位; 草地植被:草地总面积、退化面积、沙化面积;盐浸及荒漠化面积;草地植物的种类及密度、盖度;杂草的种类及分布密度;退耕还牧面积;相应的地理位置; 草地载畜量;草地鼠、 虫害密度: 矿产资源的分布及数量; 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 突发性灾害监测。,(二)生态监测方法,1生态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2)监测方法及使用设备; (3)监测场地描述(土壤类型、植被、海拔、经纬度、面积等); (4)监测频度; (5)监测起止时间、周期; (6)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编

11、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 (7)监测人员及监测要求(监测依据、执行标准、人员持证监测)。,2生态监测仪器的选用 生态监测仪器设备选用的总体要求是: (1)科技性。选用的仪器设备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尽量避免单纯的手工操作,使生态监测具有较高的起点。 (2)适用性。生态监测工作涉及范围广,监测项目繁杂,地域广阔,在选用仪器设备时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条件,应选便于携带的仪器。 (3)可操作性。选用的仪器便于操作,易学易用,易推广,一机多用。 (4)有效性。选用仪器要考虑具体项目,在众多的仪器中,选用质量性能优异、响应特性好、精确度高、信息的输入输出对应,能真实地反映该项目生态状况的仪器。,目前,我们

12、常见的生态监测仪器属大型监测设备,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图像系统(GPS)等,而常规的生态监测应选择小型仪器。一般的监测系统由传感器、中间变换设备、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显示记录设备几部分组成。,GIS软件平台,举例:福建采用高科技监测手段保护武夷山世界遗产,近年来,福建采用高科技手段监测保护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核心景点天游峰和九曲溪等处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大气质量观测站、自动水文监测站,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对遗产地范围内的动态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 武夷山于1999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严格按世界遗产公约要求,确定了景观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生态环境、

13、环境质量、社区情况、巡护工作、旅游信息、古代,建筑、古老遗存10项监测内容,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监测。 景区管理人员还定期、不定期地会同有关方面在遗产地巡视,并监测盗猎动物、偷砍林木、非法采集植物等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群落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对自然资源、古建古迹进行调查、摸底,为保护管理世界遗产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节 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所谓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规划、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从而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旅游环境管理的特点,1

14、. 综合型 主要表现在其对象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手段的综合性。 2. 区域性 环境管理的手段、制度等的运用,要注意结合当地环境问题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3. 广泛性 环境管理要依靠当地居民与环保部门乃至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的广泛合作。,三、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一)规划与计划职能 (二) 协调职能 (三) 监督职能 (四) 指导职能,四、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 预防为主 主要内容: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进行综合平衡; 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产生新的严重环境问题; 实行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

15、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2. 谁污染谁治理 要求企业把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技术改造资金要有适当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征收排污费。 3. 强化环境管理 基本思想:依据我国的国情,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二)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这个概念,并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将它定为制度,随后各国陆续将这项制度推广开来。 我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影响评

16、价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2003年9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2. “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如果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借鉴了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经验的话,那么,“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 “三同时”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法律上肯定了“三同时”制度,进一步促进其完善和成熟。,3. 排污收费制度 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新措施: 1)将原来的超标收费改为排污即收费和超标收费并行 2)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3)个体工商户也将成为排污费的收缴对象 4)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