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722541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共12分)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者王鼎钧相关介绍 人物简介: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人,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作品风格多样、题(材 才)广泛。他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达60万册。 授 奖 辞:年过九铁的王鼎钧先生,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的作品蕴含着大气魄、大气象,以阅历观史,凭信仰悟道,自心境观想万物,从思辨描(摹 模)人生。在散

2、文创作中,他尝试多变的风格,融汇中西文化,生发出独树一帜的韵味与思想。他的书滋味,已超越简单的书评杂感,以书起兴,尽收万物,意境沉实厚重,堪称大家。 获奖感言:当年我学写散文,立在我们面前的两位大师,就是朱自清先生和徐志摩先生。在我们文学青年心目中,散文有朱徐,犹如诗家有李杜,大家各有因缘,择一而从,我是在朱先生这一边排队的。朱先生曾拈出“勤勤恳恳”四个字,对我立身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想到六十年后,我能得到以朱自清先生之名创设的散文奖,大师文脉绵长,后学受惠无穷。海外(缥 漂)泊的人得到父母之邦的肯定,非常安慰、荣幸,感谢主办单位和各位担任评审的方家。(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3、崛起的脊梁(j)蕴含(wn)独树一帜(ch)B崛起的脊梁(j)蕴含(yn)独树一帜(zh)C崛起的脊梁(j)蕴含(wn)独树一帜(zh)D崛起的脊梁(j)蕴含(yn)独树一帜(ch)(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处填入汉字,最恰当的一项是A材 模 漂B才 模 缥C材 摹 漂D才 摹 缥(3)根据文意,文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九秩:九次考验 大家:长辈受惠:受到照顾B九秩:九次考验 大家:大作家 受惠:得到好处C九秩:九十岁 大家:长辈受惠:受到照顾D九秩:九十岁 大家:大作家 受惠:得到好处(4)“获奖感言”中的画线词语“李杜”指的是A李白杜甫 B李商隐杜牧 C李白杜牧 D李商隐杜甫。2

4、(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通过描写在百草园中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以及在书屋描绣像等趣事,反映了作者贪玩、厌学的心理C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D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文中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

5、演,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3(2分)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因为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B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此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C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端阳节”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吃粽子等节日活动D“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演变为纪念祖先的节日此节日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二语文积累(共5分)4(5分)默写 很多诗词歌赋,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特点,“声音”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如:“独坐幽

6、篁里,”(竹里馆)中的琴声,衬托出了月夜竹林的幽静;“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中的蛙声,烘托出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笛声,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苍苍竹林寺,”(送灵澈上人)中的钟声,触动了诗人的归意;“,寒光照铁衣”(木兰诗)中的打更声,渲染了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种种声音,平添了诗词的画面感,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三语言运用(共4分)5(4分)根据下面示例的“大回文诗”,将备选材料中的四句诗还原成一首“大回文诗”。示例: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材料:赏花归去马如飞 醒时已暮赏花归 酒力微醒时已暮 去马

7、如飞酒力微。四名著阅读(共7分)6(3分)“蟋蟀惊慌失措,连蹦带跳拼命逃窜。飞蝗泥蜂朝它猛扑过去,彼此打成一团,尘土飞扬,两个决斗者轮番占着上风,一时胜负难分。最后,猎手终于赢了,蟋蟀被打得仰面朝天,仍在那儿足爪胡乱踢蹬,双颚乱咬。”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国作家的名著。7(4分)根据下面连环画中童年的故事内容填空。(1)阿廖沙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去投奔开的外祖父。但随着家业的衰败,外祖父的性格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2)一天吃午饭的时候,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外祖父要他们安静,可是一点用处也没有。(3)外祖父为人十分严厉,曾因萨沙揭发阿廖沙,不顾外祖母的劝阻,毒打了阿廖

8、沙一顿。(4)后来,随着外祖父的破产,连老两口也分了家。外祖父不肯养活阿廖沙,阿廖沙只得与相依为命。 填,填,填,填。五文言文阅读(共11分)8(11分)阅读孙权劝学和李生论善学者(节选),完成下列各题。【1】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2】李生论善学者(节选)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

9、,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注释】志:记,记住。还走:转身离开。厌:满足。盍:何不。迨:等到。(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并自为其名(伤仲永)B自以为大有所益盖以诱敌(狼)C君但志之而不思之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10、口技)D择善而从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蒙辞以军中多务辞:但当涉猎 涉猎:孰若孤 孰:王生益愠 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4)梳理两篇文章内容,用原文完成下面填空。 吕蒙能够“听劝”和“”,是他的才略能够大有长进、最终令人刮目相看的两个重要因素;李生认为学习贵在“”和“”,如果只做到王生所说的“志之”,并不能称之为“善学”。六现代文阅读(共21分)9(12分)阅读敬畏之心,完成下列各题。敬畏之心葛闪公元1079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湖州担任知州初始,便下决心革新除弊,施惠于民。短短几个月内,苏轼的足迹就几乎踏遍了

11、湖州的每一个角落,政绩颇丰。一天,苏轼闻听湖州有个叫做蔡福的农民,是个种田的能手,在湖州很是出名。苏轼便差人带着轿子去了蔡福家里,意欲邀请蔡福到苏府一聚,也好让自己得以结识能人。几天后,当得知蔡福已经快到的时候,苏轼便忙着在屋里换衣裳。他换了一身崭新的行头,连靴子都差人买了双新的,浑身上下精神抖擞,光彩照人。打扮完毕,又问身边人,头发是不是还不齐整?衣服是不是哪个地方还有褶皱?仆人打趣苏轼,说他见了皇帝也没像这样隆重!蔡福和苏轼在正厅见面,双方对坐在正堂两边的椅子上。蔡福看着苏轼,感觉如坐针毡,觉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紧张得连双手都不知道朝哪里放了,只顾着喝茶,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这也难怪蔡

12、福,苏轼诗文名动天下,又是一方主官,他一农民小老儿见着了父母官,怎能不忐忑?但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却出现了。要说蔡福见了苏轼如此紧张还能理解,但当时的苏轼见了蔡福,居然也稍显紧张,开口跟蔡福说话的时候,几句话竟然慌张得结结巴巴,而且还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苏轼问蔡福,见到他为何如此紧张?蔡福回答说,苏轼是一方父母官,而且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浑身上下都是大本领,自己是一个农民,见了自然感到紧张。说完,蔡福仗着胆子问苏轼,说感觉苏轼和自己说话,怎么也有点忐忑之意?苏轼笑着点头,算是承认了自己内心的紧张。蔡福又问为什么?苏轼双手一摊,对他说,你是种田的能手,远近闻名的庄稼大户,你也是一个一身本领的人,我

13、一个只懂得诗文的人,见到了你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人,焉能不紧张?苏轼解释完毕,和蔡福相对哈哈而笑,整个屋里的空气显得空前的轻松。最让蔡福感动的,是苏轼对一个农民的敬畏之心,其实归根到底是人性上的光辉。芸芸红尘,众生有归属,万物有职分,哪个不值得敬畏?(选自东方青年2015年第2期)(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加点词语“隆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苏轼和蔡福见面时都很紧张,他们紧张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第段划线句的?(4)苏轼和蔡福都是有一身本领的人,哪一个更值得你敬畏?请说明理由。10(9分)阅读颜体书法,完成下列各题。颜体书法 颜体书法,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上显得大气

14、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颜体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体书法特点如下: 一、笔画 晋朝王羲之的笔法被誉为“折钗股”,就是说王羲之的笔法像妇女头上戴的金钗,弯曲缠绕,圆润而不生硬,柔和而充满韧劲。颜真卿的笔法则被誉为“屋漏痕”。“屋漏痕”指雨水顺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的痕迹,比喻笔画骨力雄强而坚韧,筋肉丰满而天然。南宋姜夔说:“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颜真卿当为“屋漏痕”笔法的代表。有人称赞颜体书法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又有赞曰:“自羲(王羲之)、献(王献之)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楷书横画很细,竖画很粗,有的竖画粗于横画好几倍。横画收笔处重按,非常突出;出钩时先收锋,而后上提出锋;捺笔也是先收后放。多数笔画起收要回锋,而且是圆的,棱角不分明。笔画总体上给人以敦厚、深藏的感觉;只有撇捺出笔是劲利的,而且是中锋出笔。多数字的主要一笔下笔很重,沉稳有力。二、结构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欧阳修的比喻十分恰当,颜真卿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其楷书书法结构宽博,气势恢宏,与其人相似,显得十分自信从容。内外结构的字外紧内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