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环境伦理观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2522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篇环境伦理观(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环境伦理观,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 1.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对立 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对立 人的自然力与自然界的对立,2.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总是有限度的 必须遵循自然界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还要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依靠自然生活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 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 变革自然又顺应自然; 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二、两种片面的观点,1.生态唯意志主义的反自然的观点 过份夸大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2.生态唯自然主义的观点 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要求人

2、类“返回自然”,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类,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愈来愈大 2.人类活动既可以加速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和有序化进程,也可以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进程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而愈来愈大,四、古近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1.渔猎社会 持续大约300万年 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谈不上改造; 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人类不得不依赖于自然、归属于自然、融化于自然,图腾,从古代人的崇拜对象演变为 现代人的装饰品,更由于

3、其神秘美丽、 风格独特的造型,也成了广场、公园、 浏览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图腾柱也 成为了世界各民族常见的装饰品。,知识窗,2.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力和各种自然现象不再盲目崇拜:人固然离不开自然界,但人类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毫无作为的。 在农业文明中,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好关系以及适应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其中道、儒、佛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思想有关重要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道家的生态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

4、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宙生命统一论,对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庄子,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 老子哲学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激荡而生出第三者即“和”,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 “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该遵守的

5、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其法则。,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 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但儒家也与道家有所不同

6、,儒学主要关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孕含着中国传统的环境道德观念。,问礼老聃(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礼),兼爱万物,尊重自然 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董仲舒主张把儒家的“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儒家这种“

7、生生”、“利物”、“爱万物”的思想,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爱物是要人们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以时禁发,以时养发 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8、”。,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佛学的环境伦理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的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9、,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依”是指“依报”(环境),“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在佛的面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教中的众生一是指人,二是指生物。这样一来,所有生命都潜藏着“佛”性,都有可能达到“佛”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只是由在生灭轮回中的不同境遇所造成的。,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在佛法上,“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

10、切众生苦。”(大智度论),不杀生的道德戒律 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规定着人对动物的关系。佛教的“不杀生”是建立在以现实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遵循因果报应和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之上的,因果报应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缘关系”。某个动物前世曾经是并可能再次成为人类,因此,所有生物都互有关系。,3.工业社会:人类中心主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就对自然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它还进一步主

11、张,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每一种进步,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屈服之上的,必然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五、环境伦理观的产生,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涉及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1.生命中心主义,观点:不仅动物有“权利”,而且包括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价值”,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目的: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避免被人类伤害。,2.地球整体主义,观点: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目的:将人“从大地这一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成为这一共同体的平凡一员、一个

12、构成要素”,3.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观点:以人类为中心,只考虑人类各成员的均等,将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有机体看作是人类均等的内容。 目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与我们一样均等地享受他们应该得到的源于这些自然资源的收益。,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一、尊重与善待自然,1.自然界的价值 自然界的“有用性”价值 维生的价值 经济的价值 娱乐和美感的价值 历史文化的价值 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自然界“内在的价值” 创造生命的价值 生态区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统一性,2.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 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顺应自然的生活

13、最小伤害性原则 比例性原则 分配公正原则 公正补偿原则,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环境伦理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伦理立场和伦理规范问题。 前者涉及到看待自然环境的一整套思维模式、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它更多地指整体人类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后者则是人们在自然交往中必须遵从和奉行的行为准则。,1.正义原则 环境权是属于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任何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 任何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维护的行为都是正义的 2.公正原则 3.权利平等原则 4.合作原则,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1.责任原则 2.节约原则 3.慎行原则,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一、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1.估量那

14、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受的损失 2.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或社会的利益 3.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及尽量回收再利用 4.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 5.勿被消费主义所作用,二、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小习惯改变大世界,三、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1.预先安排外出行程,避免交通拥挤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2.尽可能使用节能灯。 3.最后离开房间的人记得切断电源。 4.勿将电器置于待机状态下,减少不必要的电耗。 5.设置适当的室内温度。 6.尝试没有电视的生活,看电视过多常常导致疾病。,7.用纸扇代替风扇,用风扇代替空调 8.冬季家中无人时关闭恒温器 9.少乘电梯,多

15、走楼梯,既健身,又节能 10.出行多用自行车或者公共汽车,最好步行 11.偶尔提早一站下车,易于身体热量消耗 12.选用性能安全的节由车型,提倡多人共用交通工具,13.将废弃物分类卖给回收站(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将有害物质个别处置 14.不随意丢弃废电池 15.旧鞋钉掌,延长使用寿命 16.使用节能、节水的洗衣机、洗碗机,保证这些机器装满物品时使用 17.洗后衣物日晒凉干,减少使用烘干机 18.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机,一年可省千升水,19.用过的水再浇花 20.婚宴不宜铺张浪费,聚会方式可改为健身或郊外游 21.刷牙时关掉水龙头,用中档开关洗手 22.提倡双面使用纸张 23.倡导使用再生纸 2

16、4.缩小字体打印草稿,25.电子贺卡替代纸制贺卡 26.提倡外出携带筷子和洗漱用具,不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餐具,有利于减少环境资源压力和疾病传染机会 27.在机场等场所,提供同乘出租车服务,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堵塞 28.经常清理汽车装载物,减轻重量,节省能源,开车少按喇叭,音响降低音量,29.拒绝购买皮质服装 30.不乱吃野生动物食品 31.提倡多个社区共用游泳池、健身房等生活设施 32.提倡购买生态食品 33.选用盘、碗、盒代替保鲜纸保存食品 34.避免使用含氯氟烃、卤代物和不可循环利用的塑料产品,35.商店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提倡自带菜篮子或布口袋。 36.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商品,杜绝商品过度包装 37.保持室内自然光线、自然流通,节约用电 38.房屋合理进行隔热处置 39.选择不含氟里昂的环保型电冰箱、空调 40.利用阳台、楼顶等空置空间种植草木,绿化环境,41.安装喷射式节水龙头,公共卫生间加装传感器;尽量用冷水,少使用热水 42.在停车场和洗车场所安装多孔渗水路面,以便存留积水、循环利用 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