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22428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复习_必修二_第七单元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解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高考大纲,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分析解读,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苏俄)经济政策的演变。学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近四年来本专题在全国新课标高考试题中考查19次,其中2012年考查4次。侧重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如2012年广东文综第22题、江苏单科第11题等。,2.题型赋分:本专题以选择题

2、的考查方式为主分值为34分;非选择题也有涉及,分值在8分左右。,3.能力层次:本专题试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试题难度较小。如2012年福建文综第22题。,4.考查方式:本专题多采用新材料,考查角度较新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纵向联系,并注意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等不同经济模式的横向比较联系起来。,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高考命题中,本专题的考点不会淡化,选择题仍是主要题型,分值变化的可能性不会太大。,2.趋势分析:2013年的命题可能会注重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考查,可能与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联系。,1、学习本专题时,既要理清一条“

3、主线”、抓住两个“核心”、把握三个“阶段”。,方法技巧,2、本专题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掌握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略),(1)一条“主线”:即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经济政策的演变。,(2)两个“核心”: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3)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1)比较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比较2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3、学会用联系的方法

4、学习历史。在本专题中,我们除了分析、总结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外,还应注意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和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理解与认识历史问题。如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内因与外因、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问题。,5、用图示法构建本专题知识结构。,十 月 革 命,苏 联 解 体,苏 维 埃 政 权 建 立,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新 经 济 政 策,苏 联 成 立,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勃 列 日

5、涅 夫 改 革,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联合扼杀新生政权。 2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知识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 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6、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多种经营。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 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4作用:集中力量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思维感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但是不能成功。,思维感悟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俄国从

7、此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探究1: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提示:(1)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3)虽然它具有民族特点和某些特殊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

8、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 (2)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内容 (1)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评价 (1)功绩 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9、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探究2: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示: (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思维感悟: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评价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而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我们要看到它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分清主次。,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0、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农业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下放企业权利,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知识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3)评价 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思维升华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给后世留下的启示,(1)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没 有结合国情,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1、他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而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2)启示: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否则,会使得其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2勃列日涅夫改革,细节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

12、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方面。,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

13、合作社得到发展;出现租赁、承包及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3)结果及成因 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成因: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思维升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做法,其政治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用表格法比较下列三次改革的异同,例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14、。”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引用观点型材料认为“苏联的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使得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学者所指的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故选C项。 【答案】C,2012年高考真题体验,例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

15、考查知识的运用和图表分析能力。从统计表格的时间“19251937年”可知此时期是斯大林执政,从表中信息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斯大林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有关,故选C项。 【答案】C,例3(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及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C项与材料“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矛盾。 【答案】D,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